村上和昆德拉既是诺奖赔率榜上的“钉子户”,又是全世界文艺青年的“心头肉”,但恕我直言,他们在瑞典学院院士们的眼里边可能只是被一炒再炒的冷饭……
美国作家:被遗忘的二十三年
2016年,诺奖授予了美国摇滚歌手、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1993年,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奖后,美国已有二十三年没有染指诺奖了。而在此期间,法国和英国分别三次,德国两次夺得该奖。尤其像葡萄牙、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加拿大、中国、秘鲁等7个国家还实现了诺奖零的突破。曾经的诺奖大户美国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一蹶不振”?
对此,美国人其实一直困惑不解。早在2008年诺奖公布前夕,美联社记者就按耐不住了,颇有些怨气地就此问题“质问”当时的诺奖评委会常任秘书的恩道尔。恩道尔回答的颇为官方,也“傲骨铮铮”:“尽管每一个发达文明中都有强有力的文学,但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欧洲依然是世界文学的中心,而不是美国。美国文学太孤立太绝缘了……”并且提醒美国文学界,他们太不注重作品的翻译和在全世界的推广。言外之意就是美国太自视为老大,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他的作品分别于1982年和1991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而据罗四鸰在腾讯文化频道撰写的《美国作家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一文介绍,恩道尔此话一出就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普利策奖得主迈克•迪雷达在《华盛顿邮报》批评:“一个人口只有900万,只相当于纽约市人口的国家的公民,认为美国‘孤立‘有点儿过分了吧。”《纽约客》的编辑大卫•雷姆尼克则说:“你可能会认为,一个文学院的常任秘书总是假装很睿智,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他们把普鲁斯特、乔伊斯和纳博科夫都忽略了,而提名了一些不够格的作家,他们的标准让人迷惑不解……”
美国人的愤懑其实很容易让人理解,一个九夺诺奖,每年出版5万多本小说,且涌现出厄普代克、欧茨和罗斯等当代世界级文豪的国家被人如此奚落,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代表作品有《人间乐园》、《他们》和《奇境》等。
在世纪之交的诺奖赔率排行榜上,厄普代克、欧茨和罗斯等三大美国文豪经常会名列前茅,但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可能本着“你想要,就不给你”,就逗你“玩”的心态跟美国作家们“玩捉迷藏。”
我们都是局外人,都只能去揣摩一下院士们的所思所想。首先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如何评判这三个文豪。厄普代克是以《兔子四部曲》闻名天下的,并以性描写著称,公认的是此领域的执牛耳者。但让人喷饭不止的是,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称厄普代克的作品中充斥着“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并为此授予他“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而且,厄普代克虽然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两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但在1968年4月26日,其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大标题居然是“通奸社会”,而以“高、大、上”面目示人的瑞典学院显然不大可能把诺奖授予厄普代克。而厄普代克也确实永远失去了机会。2009年,厄普代克因肺癌去世,终年76岁。而诺奖的游戏规则是只授予在世的作家。
罗斯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并获得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在落幕的首届吕梁文学季上,最后一场重头戏是重量级嘉宾莫言的学术研讨会。尽管距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莫言每到一处,依会受到明星般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