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933年的菲利普·罗斯在2012年宣布封笔,他表示,“现在,我不想继续写作了。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小说,读小说、写小说、教小说。我已经将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罗斯是名副其实的“语料库之王”,在他笔下标准的美式英语,各地方言俚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美国犹太民族的风俗画。但这样的作品都太难翻译,太难向全世界传播了。
而比罗斯小5岁的女作家欧茨是以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和暴力行为而声明远播的。她的问题是写得太多,不简练,而且过于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化,与通行的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有一定距离。虽然罗斯和欧茨都年事已高,但根据瑞典文学院爱杀“回马枪”的传统,诺奖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向他们完全关死,只是希望太过渺茫。其次,美国文化日益横扫全球,大行其道,内心深处充满欧洲贵族精神的瑞典学院院士们估计会为此非常不爽,他们要通过自己的评选暗中对这种风潮进行纠偏。当然,美国作家二十二年来一直无缘诺奖的原因还有很多,恕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超天才大师:就让他们高高在上、漫步云端吧
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立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文学奖是其中五大奖项之一。
在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此奖非托尔斯泰莫属了。让人类历史上的“小说之王”获得首奖,简直是再美好不过的开端和实至名归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此奖项居然授予了并不太知名的法国诗人普吕多姆,理由是其作品“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或许是瑞典学院的院士们太学究、太咬文嚼字了,因为按照诺贝尔的设想,要把此奖项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他们或许认为普吕多姆正是这样的人。但第二年总该授予托尔斯泰的吧,其实还没有,而且还堂而皇之地给出了理由:“托尔斯泰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文明,赞美原始的生活方式,任意改写《圣经》,对于他那种罕见于一切文明样式的狭隘和敌意,我们觉得无法忍受……”从此,瑞典学院“封杀”了托尔斯泰。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虽然,诺贝尔曾一再强调,要把诺奖授予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但说白了,文学又不像自然科学,有学术成果在那,文学奖的评选,没什么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纯粹的评委打分项目。因此,出现什么结果都有可能。
就比如,在与托尔斯泰同一个时代,诺奖不但错过了托翁,还错过了易卜生、契诃夫、左拉、斯特林堡等伟大的作家。而在随后的一百多年的岁月里,他们还错过了曼杰什坦姆、策兰、劳伦斯、伍尔夫、奥威尔、卡夫卡、乔伊斯、哈代、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庞德、普鲁斯特、里尔克、菲茨杰拉德、格里耶、瓦雷里、厄普代克、波拉尼奥等文坛泰斗,并且还有可能错过昆德拉、罗斯和欧茨等当代文豪。
上述结果虽让让人充满遗珠之憾,但换个角度想,不应该把诺奖简单地看成文学领域的终身成就奖,而应该看成引领文学趋势的风向标。早期,瑞典学院的院士们更推崇理想主义的作品,也就是推崇更纯粹意义上的高、大、上追求。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他们更推崇用创新的文体来表现人类心灵的扭曲和各种光怪陆离的异化现象。而进入当代之后,院士们的视野也日益全球化,更加关注亚、非、拉、美等洲作家的作品,更加关注在他们笔下各种权利架构里生活的普通人的命运。而院士们也没有简单到只会锦上添花的地步,而以上这些文豪也不会因为没有夺得诺奖而“稍逊风骚”,减弱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行文至此,我突然有个怪念头,就是感觉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可能暗中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俗成:不想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那些超天才的大师们。而我认为的百年来文学领域的超天才大师有这么几位:托尔斯泰、乔伊斯、里尔克、博尔赫斯、艾科和品钦等六位。托尔斯泰之所以没有获得诺奖,前面已经着墨很多了,不再赘述。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完全是一部“天书”,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看得懂?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又太花,几乎睡变了全欧洲有姿色的公主,将诺奖授予他,会有损瑞典学院的自身形象。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没有得诺奖的原因,据传是因为和智利的大独裁者皮诺切特拍了张合影,但我想院士们还不至于那么狭隘吧。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是上世纪中后期全世界最伟大的人文学者。院士们可能会想,您都登临人类学术之巅了,真没有必要用诺贝尔奖为您证明什么。同理也适用于当代最伟大的学者意大利人艾科。而美国作家品钦的问题就更为简单,他太天才了,天才到凡人根本无法企及,也没有兴趣探究。其后现代的作品触及的都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领域,读其书犹如误入大雾弥漫之中,是升级了不知道多少个版本的《尤利西斯》……
在这个世界上,有极少数人的智慧和才华总远在凡人之上,甚至在人才、俊才甚至是天才之上。而对于那些超天才的文学大师们,瑞典学院采取的态度其实是正确的:就是不与这些超天才们“勾搭”,而让他们永远高高在上,漫步云端……
在落幕的首届吕梁文学季上,最后一场重头戏是重量级嘉宾莫言的学术研讨会。尽管距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莫言每到一处,依会受到明星般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