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无意识的心灵与理性的美丽新世界之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2)

2019-01-03 13:59:3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被认为是“天才”“下一个大师”的导演毕赣,其成名作《路边野餐》的投资据说少于200万元,而最终国内票房是646万元,按照影院和投资商之间的分账比例,勉强盈利。而在这之前,被认为是“艺术电影”的作品,在国内的票房数字也难有破亿的纪录。

(在这里,作者拒绝使用“文艺片”这一中国独有、并且已被完全扭曲的概念。《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一部“艺术电影”,不仅与我们熟知的商业电影有本质不同,也与一般意义上如《江湖儿女》《归来》这类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这类“非商业电影”有着明确区分。更加准确的定义,可以是“作者电影”。)

事实就是,以纯粹商业范畴内的市场承载能力来看,票房是无法让《地球最后的夜晚》保本的,这部电影如果仅以商业逻辑,不该被拍摄出来。

正因此,当《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三四线城市、抖音为阵地,刻意突出作品的爱情元素,进行“一吻跨年”的营销模式时,这本身就是对正常商业逻辑的一次巨大的、严重的冒犯。因此,这次冒犯遭遇到铺天盖地的来自观众、来自业界的双向反噬,本已不足为奇。

对这次“一吻跨年”的“营销骗局”,市场营销方其实自认有话可说:在抖音等网络阵地投放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宣传广告,单论广告文本和图像本身,并不存在欺骗行为。电影本身的画面、零点会出现角色接吻、希望观众看电影跨年等,这些营销文本,字面含义上无可厚非。但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对于一贯只有商业电影才会采取如此营销方式的院线市场来说,这种营销手段无论本身文本如何运作,都具备被意义叠加的符号性:接受这一营销的观众自然而然会赋予电影“商业爱情电影”的“大众消费品”特质,在市场场域内,这一符号的运作从营销行为发生开始就是不可逆转的。

关键词:
 

贵州:油菜花海绽春光

25-03-31 17:53:32油菜花

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25-01-16 09:41:03京剧艺术

理想的都城,秩序的杰作

25-01-13 10:30:03北京中轴线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