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对水稻种植有自己的理念。虽然糯米的产量只有杂交稻的一半,但当地人还是更喜欢种植糯稻,按他们的话来说,因为祖先吃的是糯米,所以必须得种下去。
据我所知,苗族所有的祭祖仪式都需要供糯米,普通大米则被禁止。在他们眼里,糯米比普通大米更不可替代,糯米既可以用来待客、送礼,也可以酿酒。
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养着鲤鱼。走在田埂边,不时能听到鱼儿惊动的声音。《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那一集,开篇用了近十分钟的篇幅介绍加榜乡的苗民沿袭传统的农耕方式,在梯田里收获稻谷、捕捉稻香鱼、放养鸭子的场景。
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米节的由来
我们在黄昏之前赶到了加车村。加车村是加榜梯田内最大的苗族村寨,这里生活着两百多户人家,是景区里的最佳落脚点。
被公路一分为二的加车村,公路下梯田里的老寨,基本保留了当初的面貌,原汁原味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因为旅游发展,老寨的上面现在又建了新寨,住宿吃饭主要集中于此。
主街不长,二三百米,道路两边布满了当地村民开设的餐馆和客栈,这里是加榜梯田的商业中心,旅游业正在这里快速发展生根。
节日前的加车村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着洗菜、切肉、蒸糯米饭。明天是新米节,周围村寨的人都会过来,村民需提前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同时还要给游客炒菜做饭,忙得停不下来。
加车村的旅游开发只是近年来的事。早几年前,村民还想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而城市人却不远千里跑来这个山沟沟看风景。他们还告诉游客,“你们大概被骗了。”
坐落在半山腰的加车村老寨基本保存了原貌
2009年,一些摄影师拍摄的梯田照片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反响后,政府加大对加榜乡的建设。2013年,一条漂亮的柏油公路穿寨而过,旅游大巴开始出入村寨,带来一拨拨远道而来的游客,加榜乡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现在,没有人再对游客说“这里没什么好看”,不管是否理解,村民们已经接受游客认为的“这里不同寻常“。如今,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家的木屋改造成客栈和商店。
入秋是加榜梯田的旅游高峰,因为即将到来的新米节,大街两旁的农户家里,住满了各处来的摄影爱好者。
我下榻的客栈老板姓梁,本地人,从县里退休之后,回乡经营一家名叫“摄影之家”的旅馆,主要接待驴友和摄友。他告诉我,自己是最早在村里开设客栈的人,客栈走廊的墙上,挂着他本人的摄影作品,多为梯田的四季风光。
“加榜梯田一年四季都很美,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景”,老梁对我说。“除了九月丰收季,稻田里一片金黄。四、五月是梯田注水的时节,注水后的梯田如一面面镜子,反射出银白色的光芒。”
“冬天会下雪,白雪覆盖了梯田,白茫茫的一片”。
冬天有人来吗?我问。“没有,冬天下雪的话会封路。加榜的雪景只有当地人能看到。”
晚上,我和其他人一起在客栈吃饭的时候,听到外面不时传来鞭炮和吹芦笙的声音。老梁说,明天新米节的主要内容是吹芦笙祭祖,村民们正忙着练习,为即将到来的芦笙赛热身。
为新米节换上盛装
席间有人问,什么是新米节?老梁向大家介绍,新米节其实和丰收节、吃新节差不多的意思,就是为又能吃上新稻米而庆祝。过节当日,村里大摆宴席,年轻人吹起芦笙,周边村寨的芦笙队也会赶来过节。
问及“新米节”的由来,老人介绍说,加车村的祖先在明朝中期为避战乱四处迁移,带领族人来到月亮山一带,发现这里草木繁茂、水源丰富,便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并开始挖山造田,种植水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留给了后人那么多的梯田……
苗家人崇敬祖先,所以“新米节 " 一方面是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表示庆贺,另一方面也是告慰祖先,粮食获得丰收,请其放心。
对于加车的村民来说,新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加车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打工,但新米节这天是一定要赶回来过的。
芦笙祭祖
第二天一早,我沿着村里的小路往寨子高处走去,到了山顶的观景亭,发现视野开阔,整片梯田尽收眼底。此时,山谷里的云雾尚未完全散去,梯田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层次分明,它们从山顶自上而下层层展开,从最高到最低,有好几百米落差。
一阵悠扬的芦笙曲传来。远处公路边是加车村的芦笙队,好几十人排成队列,正缓缓向村外的稻田里走去。新米节即将开场。
我从老梁处了解到,新米节分三部分。首先,本寨芦笙队在梯田里吹芦笙庆贺五谷丰收。然后,迎接其他村寨的芦笙队进村,举行祭“社堂”活动。最后是所有人去寨子高处的芦笙堂祭祖。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吹奏乐器,所谓“苗不离笙”,民间也有“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说法。
金黄色的稻田里,加车村的青年们个个手执芦笙,齐声吹奏,边吹边摆动身体,曲调悠扬婉转,笙曲响彻田野上空。在田间吹奏是为了感谢天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芦笙比赛中忘我的人们
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要制成胎型,施以花丝、锼、錾等工艺,再经烧焊,制成半成品,然后经过酸洗、烧蓝(涂以釉料)、镀金或镀银、压亮、镶嵌宝石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