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侘寂的阴翳中看到另一个自己
「侘」在日语中的意思是「简陋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则包含「人性中的寂寞感、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
「侘寂」所描绘的,是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也是历经时间考验之后存留下来的的本真。
「侘寂」可以是一只使用多年后有豁口的碗,是花瓶里快要开败的花,是天上的残月,是茶杯中残留的茶渍,是古老而微暗的角落,是长了青苔的石砖,是“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的和纸,是灯影摇曳下的某个夜晚。
“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如是说。
当人们不再刻意地追求完美之后,「侘寂」制造出了一个暧昧的场域,让人可以在残缺中品味自然的情趣,在不完美中想象更多种可能,在物与物所产生的波纹与明暗之中寻找美的影子。
美学研究者雷纳德·科伦(Leonard Koren)在他所写的《侘寂之美》中总结道:侘寂,是它们被削减到本质,却没有失去自己的韵味;它们保持了纯净,但没有被剥夺生命力。
在枯山水中,外表的修饰几度剥落,其中最深层的禅意却一直隐含在那些错落的山水布局,以及景物以外的留白之中,这其中的质朴与复杂、无常与永恒……未曾言明的话,还要等待观者自己去体会。
日本禅宗认为,人们内心的思想与感受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或者被他人完全理解,因此,人在表达自我与理解他人的时候往往需要一个特殊的媒介,观庭作庭就属于这样的媒介之一。
在寺院中,作庭——即设计枯山水庭园布局、将白砂耙出纹路——技术高超的僧人被称为石立僧,作庭被视为一种日常的修行。
在僧人看来,每一次作庭呈现出的景观,都是自己对禅宗理解的一种复现。由于所作庭园的意蕴无法超越自己内心的修为,所以作庭的过程也是一种对于自我的审视:内心有着几重理解,山水就幻化几个层次。作庭是一种对外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内的自省。
而作为观庭的人,也面对庭园品读着石立僧所要表达的禅意,从极简的造型中感受自然界里芜杂的万物,以静止的姿态冥想世间的未曾停止的变化。
枯山水是恒久不变的建筑,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是一沙一世界,让庭园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栖息地。
4.缘侧,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