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重传统的原因在,珠三角乡镇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并不过分侵袭原有乡村,高楼大厦、宽阔路网边上,便是古朴村落的景致,丹灶便是这样一座兼具城市化格局的古镇。
丹灶之名,源自晋代道家人物葛洪在此炼丹并留下炉灶的传说。漫长岁月中,丹灶曾名人辈出,比如明朝时期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的方献夫,曾弹劾权臣严嵩而遭下狱,遭遇酷刑仍不肯屈服的名臣何维柏。
名气最大的丹灶人,当属康有为。
苏村:康有为的依归
丹灶位于珠江的北江和西江交汇之处,比邻西樵山,自古便是来往要冲。因为商业繁荣、文化兴盛,丹灶各村宗族各有传承,如孔边方氏、沙滘何氏、梅庄冯氏、良登陈氏,最知名的当属苏村康氏。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
驾车驶入苏村,眼前是一片巨大的莲花池,阳光之下有粼粼波光。村落沿池而建,面向莲花池的路边房舍新旧杂陈,最让人瞩目的当属一座座宗祠。
康氏并非苏村唯一宗族,沿街可见便有黄氏大宗祠、苏氏大宗祠、徐氏宗祠等,规模都不小,可见昔日村中兴旺。
也有一些公祠,岁月变迁中渐渐衰败,如今只剩下一张门脸。绕到后面去看,建筑已然倾塌,断垣残壁间杂草丛生。在密度极高的一间间宗祠和公祠之间,还穿插着各种家塾,可见昔日村中教育风气。
康氏的聚居地在村子一角,康氏宗祠直面莲花池。几排屋舍隔着回廊与宗祠相望,清一色清代民居建筑,典型的岭南式镬耳屋,屋檐两侧各有一个大大的“耳朵”。康有为故居就在其中一条巷道中,又名“涎香老屋”,始建于清朝中叶。康有为曾称之为“百年旧宅”,在他出生时,康氏已经在这座小楼中绵延五代。
康氏宗祠面前的莲花池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叶克飞图
有趣的是,巷道口有一处新宅子,青砖墙加琉璃瓦屋檐,大门上方写着“效贤逸庐”四个大字,房舍主人要效仿哪位贤人?当然是旁边的康有为了。
“涎香老屋”大门口上方的“康有为故居”五个大字,出自康有为弟子刘海粟之手。小小的天井被青砖墙围绕,夏日里也透着阴凉。故居内是典型的南粤青砖大屋格局,中间是正厅,两侧耳房都是卧室,沿阶梯而上的阁楼,则充作书房之用。
康有为故居匾额资料图
当年的康有为便是在这里启蒙,阅读了大量中西书籍,并撰写了《大同书》初稿。
1983年,地方政府修复了康有为故居,1986年在故居附近建立康有为纪念馆,1996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年,丹灶镇重点打造“康园”文化景区,将景区一再扩大。
近年新建的康有为博物馆,史迹陈列虽不算出彩,但资料翔实,有知识普及效果。同样新建的南海会馆,则根据北京南海会馆的布局和规模仿制,展示南海历史和南海会馆的历史。
当年,康有为前往北京赶考时,曾在南海会馆居住,并因院中有七棵古槐树,将会馆里的花厅院取名为“七树堂”。也是在北京南海会馆,康有为策划了“公车上书”与维新变法,他早年的人生跌宕多与那个古朴院落有关。
这些清一色的青砖建筑,围绕康园中央的山体而建,小山不高,但高低错落之间,营造出极佳的视觉体验。站在山顶凉亭处,可以见到康园内不同建筑的镬耳,掩映于绿树之间。
视线越过康园的青砖墙,可以见到苏村的民居,天后宫就位于那大片民居之间。
苏村不仅仅是康有为成长的地方,也是岭南天后文化的发源地。如今的佛山南海区,当年曾有一片古海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苏村的旧时私塾
位于西直门附近的动物园,历来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它建于清末,是当时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之一。它在诞生之初,就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并在当时掀起一股热潮,以至于“游人争看万牲园”。
市家庭生活剧《什刹海》目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展现当代北京城市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的京味儿剧,让京味儿题材与现代北京的都市形象有机相融,正式拓宽了京味儿文化的影视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