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到未来
“中国馆的策展人以‘院儿’作为实施方案,把从紫禁城到普通市民的生活院落予以展现,这些空间将人们的生活、文化、勤劳、美好与人性编织在一起。”意大利前副外长劳拉·芬卡托说,威尼斯的“小广场”与中国“院儿”非常相似:“威尼斯家庭总是围绕着这样的小广场,我们共同熟知的马可波罗在威尼斯的家也是这样。在小广场中展现生机,小广场的正中间是水井,周围的小店铺建在有千年历史的石砖之上。小广场是周边的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经验、意见、友谊以及工作发生交流的地方。对于威尼斯来说,小广场就是各类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分子’ 。它们是心灵的慰藉,也将陪伴我们走向全新未来。”
AI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6位中国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并以一款可交互的APP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让观众一同参与并沉浸在“共同设计——我的院儿”中。观看,同时可以聆听——声音艺术家朱哲琴为中国国家馆创作了一部多相位声音作品《院听四相》,呈现在“共同感受——听院儿”中,采样技术、数位编辑以及高科技音响器材在展览空间进行了多相位的声音互动,并以“院儿”为能量场的抽象空间展开创作,将时间与运动基础频率作为载体,承载不同相位的步态律动以及能量流的转化与互动——这个大型的声音装置可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中国馆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威尼斯由城市小广场、走廊、街巷组成的体系与中国馆所展示的主题非常相似”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贝尔托·奇库托表示,文化交流让两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巨量文化遗产的国家走得更近,而我们相聚在威尼斯双年展也雄辩地向世界阐释,如何共同营造文化空间、拓展对话并促进相互理解。意大利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尼亚诺表示,展览主题不仅是向“院儿”这个空间致礼,也呼应了威尼斯居民的生活特点:中国馆所展示的空间和理念与威尼斯有着诸多共性,威尼斯居民在狭窄的街巷、小广场共同生活,孕育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并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而展览所在的“院儿”——展场花园,也可以看成中国的“传统”:在“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位于花园凉亭内,通过锤丸、曲水流觞、秋千等15个日常院落生活中的案例,展览主创分享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创造性地利用空间“治愈”身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