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彩亦称“北宋三彩瓷”,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之珍品。在宋代,由于磁石矿土到部分窑址产品之中增强了其耐用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磁土情况下削弱了竞争性。其可塑性却大大超过了其他瓷品,因此而发展出独特的泥塑艺术,使其由唐末以来实用性更结合了艺术性。同时,宋三彩是宋、金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为仿唐三彩工艺制造的陶器,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造型方面,宋三彩枕是最具特色的,有长方形、翘首形等多种;而三彩俑在宋代仍然十分流行。
宋三彩主要发现于陕西南部、四川、河南等地的宋代墓葬中,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与地域性。四川地区的彩色釉陶器,可追溯到汉代。四川汉墓出土过许多绿釉或黄釉陶马、摇钱树座、匜、炉、壶等,釉面均匀光亮,工艺技术已很娴熟。汉代陶器上所施的绿釉和黄釉都是低温铅釉。唐代,四川邛窑烧造出许多精美的高温唐三彩,所饰之釉为无铅高温釉,器物多为实用器。至宋代,四川各地窑口(包括砖瓦窑)纷纷烧制宋三彩陶俑,主要用作冥器。现本文以四川省青白江博物馆藏品为例,简介一下宋三彩中的人物陶俑。
图1 宋三彩匍匐陶俑
宋三彩匍匐陶俑(图1):长12.4、宽6.6、高11厘米。以往有人把匍匐俑称为跪拜俑、伏拜俑、卧伏俑等。陶俑通常为一对,守护在墓主人近旁。其实匍匐俑并不是在“拜”墓主人,而是驱妖逐魔、镇墓辟邪的仰观俑和伏听俑。其中一个举头仰观,观察“天曹”,它是专司感应天意的仰观俑;另一个则匍匐在地,全神贯注,伏耳静听,它是专司“地府”动静的伏听俑。它们忠心耿耿地守卫着墓主人的魂魄,以保风水永在,使生者永遇好运、永享安宁。
图2 宋三彩女侍陶俑
宋三彩女侍陶俑(图2):长7、宽7.1、高25.3厘米。女侍陶俑面容谦恭,双手揖礼,笔直站立,好像在静候主人的“招唤”。在幽宫里,各路镇墓大神组成了天、地、海、空等全方位的防卫体系,它们默默无声地尽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墓主人的魂魄和那里的风水,那里应该是十分安静的。
图3 宋三彩陶文俑
宋三彩陶文俑(图3):长6.1、宽7.5、高21.8厘米。文俑体态端庄,神态祥和,好像是幽宫里的管家与调度。这种陶俑施釉较满,釉色鲜艳,釉面光亮。虽然是铅釉,但无“泛铅”(亦称“银釉”)现象。它在温暖、潮湿的四川地下,历经800年仍然艳丽如新,实属难得;这可能是釉料含铅量偏低、烧制温度达900℃以上所致。
图4 宋三彩陶武俑
宋三彩陶武俑(图4):长6.1、宽6.9、高22.5厘米。此虎背熊腰的武士,身着铠甲,站在高台之上,有点像当代守卫重要机构大门的武警,显得格外威武雄壮。在墓中,武士俑总是成对出现,被放置在墓里最前面的左右角,面朝外。它是幽宫最重要的守卫者,其体型格外高大,有的竟高达1米有余。
如此多的宋三彩人物陶俑,为何作为了冥器?这跟宋代的社会变迁、丧葬习俗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宋代多战事,尤其是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迁,使长江流域以南发生很大变化。土地私有加剧,佛教进入民间,各宗教思想和各民族习惯的相互吸收加大,火葬盛行,堪舆术流行,“世俗化、现实化、实效化”之风成为宋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主流。当时民俗有天曹、冥府、鬼神之说。《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十九庚、陵字内,收录了金(南宋)元时期张景文著的《大汉原陵秘藏经》,在这部讲述唐宋时期墓葬形制和埋葬习俗的书中说:“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为防妖魔鬼魅对幽宫的滋扰和侵害,也为了生者的吉祥,故在墓中放置许多镇墓辟邪的陶俑冥器。
纵观四川省青白江博物馆的四件藏品,读者可通过以上生动艳丽、栩栩如生的宋三彩人物陶俑,看出我国古代工匠的艺术创作才能,是多么的令人惊叹、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