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交流有更多互动与包容
当前,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大国,但中华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却严重不足。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国的崛起往往需要三个基础:“政治意味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经济社会基础则是提供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保障,而文化基础则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大国竞争的最后战役。”
为了在国际社会上从文化层面让更多人听到中国的声音,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势在必行,中华文化的输出也不能停留在“走出去”的浅层文化层面。而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更加向着多元化、国际化发展,这为在思想层面深入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机遇。
发掘国人的主动性,展现主人翁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之前简单的我说你听,而是被赋予了“话语权”。这种角色的转换从心理上给了受众主动权,变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人”。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培养受众“主人翁”精神,利用新媒体赋予的“话语权”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一种责任和任务去完成。只有主观上有意识地传播,每个人都做中华文化的主人,去向西方世界展示我国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强国就不远了。
体现文化特性,多层次广泛传播。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之处和魅力,都有各自的典型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进一步推广过程中,就应该强化自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以此作为向外“推销”的卖点。同时,不同受众层次对文化的接受程度相差甚远,需要将目标人群由浅入深进行分类,将文化内容由简到难多层次广泛传播。
创新形式,形成文化“互动”。互联网最能增强用户粘度的就是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在传播过程中用独具匠心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国外大众的猎奇心理和探知欲望,使其产生兴趣,并适时鼓励转发分享,激发受众的表现欲,把链接“晒”在社交媒体上。同时,用新奇的技术和另类的形式,开放大众参与窗口和渠道来助力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配合新颖的互动环节,使得整个文化传播过程成为一种独特的、浸入式的体验,使受众在社交媒体、朋友圈等去展示他们充满文化气息的、有品位的美好生活。
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认知,在彼此的交流与对话中会存在着很多的障碍与误解。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交流,傲慢和偏见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最大的障碍。打破傲慢和偏见,破除自我文化中心,承认文化“多元化”的融合与发展,只有拥有这样的思想,中华文化的传播才能称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过程。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融合最大的基本点。
作者:郭俊国;单位: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处长
当地时间3月23日,意大利著名女演员露西娅·波塞(Lucia Bosé)因新冠肺炎在西班牙塞戈维亚综合医院去世,享年89岁。露西娅·波塞的儿子、西班牙歌星米盖尔·波塞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母亲的死讯。
2020年2月25日至6月7日,“米开朗基罗:大师精神”在盖蒂博物馆展出,遗憾的是,由于全球性的新冠状肺炎疫情,展览暂时关闭,那么就让我们透过屏幕走进米开朗基罗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