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华文化已经变得相当丰富灿烂,给今人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文化当中,许多事物都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是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内涵,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记号,鹤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动物,鹤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早已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飞禽走兽。相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它被相继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蕴,并且随着时间的累加变得愈发丰富,直至今日也影响着中国人。
早期鹤文化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1、道教思想的流行提升了鹤的社会地位
在经历过秦末战乱与楚汉相争后,虽然西汉王朝最终成功建立,但多年的战争早已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凋敝的景象,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的阶段。恰逢此时,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厉兵秣马,时刻准备南下的入侵汉朝。
即便刘邦感到异常屈辱不满,但在白登之围后,他却不得不选择以和亲的方式来获取短暂的和平。而为了使社会恢复活力,他采取了黄老之学当中的无为而治作为西汉王朝的治国理念,即不过多干预人们的生产生活。
在之后文景二帝的政策延续与励精图治下,西汉王朝很快强盛起来,道家思想也在西汉国内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虽然之后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使道家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这并不代表道家就从此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事实上,不同于明清时期过度严苛乃至于僵化的统治手段,当时的西汉政府并未对其他思想的发展呈极度的打压遏制态度,这就为道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东汉末年,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出现——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道教产生。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这片土地上显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始一产生便吸收了众多信徒,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建的太平道便是早期的道教流派。因此,道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是十分迅速的。
此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乱世的到来,无数士人因为不满政府的黑暗以及出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而选择以享乐来麻痹自己,这就为提倡清净的道教玄学提供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此外,由于此时的中国并非大一统政权状态,也没有一个足够强力的中央政府,对这种玄学思想盛行的情况自然就没有了控制打压的实力,只能任其发展。
因此,道教的发展在秦汉至隋唐期间几乎一直呈现出顺风顺水的状态。而在道教当中,鹤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意象。
它不仅本身代表着独属于道教的精神和思想,许多道教的神话故事更与鹤有着紧密关系,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正所谓爱屋及乌,鹤的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了不少。
早期鹤文化总与神仙有所关联
事实上,早在秦汉之前,鹤就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早在原始时期,一些尚且还是以图腾崇拜为主要思想观念的氏族部落当中,便将鹤作为了本族的图腾,对其进行祭祀,并且将鹤的神态动作编造成舞蹈来表达对它的敬畏之心。
此外,虽然古人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飞翔,但这并没有消磨他们对于天空的向往。迫于现实的无奈,他们便对鹤这种带有翅膀的生物给予了诸多幻想和希望,再度将其神话。当道教盛行后,这种神话色彩愈加浓厚。
它不仅自己创建了许多与鹤有关的传说,还把原先就已经具有的鹤神话进行整理,与自身紧密联系起来。
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描写神仙的著作——《列仙传》当中,便描写了道教仙人王乔于山巅乘鹤的故事。也因此,在本就具有特定意象的情况下,又经过道家的传播与推广,鹤的神话色彩愈加浓厚,羽化成仙等词语便是有力的证明,这一时期有关鹤的绘画创作便多与神仙有关。
无论是对仙界的描绘,还是在墓葬当中的壁画,都有着鹤的身影,它们与仙人、童子、花草和其余神兽共同构成了一幅古人想象当中的仙界,并且作为他们美好愿望的表达与寄托展现出来。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内涵其实也并未消失,而是一直延存,只是不再成为最重要的那部分。
隋唐后的鹤文化开始以祥瑞为主要符号
1、强盛的国力带来精神世界的追求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当人在物质生活上面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唐朝时期,随着唐朝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迎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刻,鹤的文化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然转变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发展,鹤本身就可能在不同时代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不会长期就仅仅只是一种意思;另一方面,这是唐朝本身的国情所致,物质生活的美好使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强烈的希望,祈求祥瑞既代表了对已有状态的留恋,也代表了对未来的祝愿。在这种情况下,祈求祥瑞自然变成了鹤的主流意蕴。
此外,花鸟画的兴起也是促成鹤文化转变的另一重要原因。作为一种以花鸟虫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画,花鸟画早在战国乃至原始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
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巨大进步,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精通此类画作的画家与不同的流派,扩大与丰富了花鸟画的内容。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花鸟这种自然界的事物便成了重要的情感依托,花鸟画也不断走向成熟。而随着此类画风的愈加兴盛,鹤便开始走下神坛,不再仅仅作为神仙灵物,而是在此基础上为其披上了一层祥瑞的外衣,并最终成为隋唐时期人们对于鹤的主要印象。
2、画作蕴含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在唐朝时期,鹤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出现的频率大大提高,各种与鹤相关的诗词和绘画也相继出现。尤其是在宫廷之内,鹤更是成了一种常见动物。当然,这也与鹤本身的形象有关,无论是其颜色、动作还是形态,相比其他动物来说,都要更显优雅,自然更容易获得上层统治阶级的喜爱。
在现如今流传的许多隋唐之后与鹤有关的画作当中,祥瑞都是其中的重点内涵。如在黄荃所画的《六鹤图》当中,以鹤为载体,表达了画家对美好婚姻的向往;赵佶所画的《瑞鹤图》当中,更是寄托了自身对鹤能够带来美好国运的希望,全然不知国家就是亡在自己手上。
明清时期逐渐转变为长寿
1、市民阶层的崛起是重要推动力
虽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市民阶层却同样是于这个时期崛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原来的社会秩序遭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同样陷入变革当中。他们不再满足于整日面对黄土,而是转向了对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思想不再仅仅被少数统治阶级掌控,市民们的喜好成了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祈求长寿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美好与简单的愿望之一。寻找一样事物来作为自身对祈求长寿的表达至关重要,鹤就在这时承担起了这样一种作用。
2、鹤的长寿内涵多有体现
在之前的神话传说当中,鹤总是与长生不老的仙人联系在一起,这自然使其也跟着沾染上了几分长寿的意味。
而在中国古代的古籍当中,也有诸多关于鹤长寿的记载,如《淮南子》当中便有着“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尽其乐”的话语。再加上丹顶鹤头顶高高隆起的外部特征,与寿星硕大的脑门形象不谋而合,几相叠加之下再度加重了鹤的长寿内涵。
因此,鹤能在人们迫切地需要下成为长寿的意象表达其实也算不得多么惊讶的事情。在明朝唐寅所画的《王母蟠桃图》当中,便将鹤作为了这幅画祈求长寿的主题的重要体现。又如虚谷的《松鹤延年图》中,将鹤与其他同样代表长寿的事物并列,构成了一幅祥和的景象。
总结
总的来说,鹤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且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神灵到祥瑞再到长寿,在这一变化过程当中,鹤的属性体现出一个下移的特征,即人们不可轻易触碰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这种变化在揭开了鹤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使其大为普及,文化内涵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不再仅仅只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属。当然,无论它再怎么变化,其文化本质却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祥瑞与长寿就是从神灵这一内涵当中演化出来的,这也是鹤文化转变不可忽视的一点。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8月20日,国产首款3A(高成本、高体量、高质量)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一经发售,相关词条迅速登顶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热搜榜单,持续刷新在线玩家纪录,带动众多相关取景地关注度翻倍,中国外交部甚至也回应其热度……“悟空”彻底“出圈”。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