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这里寄托着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当我们咏唱它时,也寄托着我们对亲友的思念。月亮总是那轮月亮,而身处四方的人们共同欣赏着这轮明月,也就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共情感。而作为团圆的节日,诗人们甚至相信“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如此,竟是月亮多情,还是诗人多情呢?
有趣的是,明月虽然象征团圆,但古人对月中世界的想象,却充满了清冷与孤寂。月宫被称为“广寒”,相传为嫦娥所居,而传说中的嫦娥因为盗取后羿的不死药,而独自升入广寒宫,所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对月宫孤独的想象,就连苏轼都会觉得“高处不胜寒”,与其在此“起舞弄清影”,还不如重返人间。于是,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中,苏轼笔下的月夜变得缠绵,也带来一份人生的安慰。
对妻子的思念,也常是明月所唤起的诗情。杜甫每每在诗中写下对妻子的思念,往往都与月夜相伴,这或许可以追溯到《诗经·陈风·月出》的传统。须知杜甫笔下的妻子常常是“老妻”“瘦妻”形象,所以《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真正写出女性美感的句子,实在难得。按通常的逻辑理解,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雾湿香云鬟,清辉寒玉臂”才对,是雾气打湿了云鬟,月光之下,寒气凝聚于玉臂。但是杜甫却以倒装的、乱序的方式构句,从而充分调动起触觉、嗅觉、视觉的多重体验,形成联觉,使杨氏的云鬟、玉臂融入到一片夜深湿寒、月色清辉之间。而启发了杜甫如此灵感的,大概也正是那一轮明月吧!
明月让我们感受到孤独与静谧,它模糊了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也唤起了我们的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转眼又是中秋将至,走入这样一个良夜,望月的你又会想起了谁呢?
来源:北京晚报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后的中秋节,尽管大家族已现颓势,依然按照习俗团圆聚食。
中秋将至,花好月圆。在文学家笔下,重要的节令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都有与中秋相关的情节,同一轮明月下,却展现出“酸甜苦辣”四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