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绘画观
将利玛窦作为一位画家来研究,用意并不完全在于考证他具体参加过哪些绘画活动,也不在于非要弄清楚传说与他相关绘画作品的真伪问题。因为限于史料,这对所有这方面的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利玛窦生活在中国的那个年代,出现了空前奇特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两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文明,在首次正面接触后却出现局部效应的耐人寻味的效果。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效果,反映了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在感性物质层次上所出现的画法参照现象。就此而言,利玛窦的美术史价值,正是“西洋画及西洋画理盖俱自利氏而始露萌芽于中土也”。
事实上,画法参照的现象,已经在《野墅平林》的个案中有所显现,该作品的“描绘技法用阴阳面处理,画倒影”,构成中西画法之间的某些“交融”。虽然,其中主要包含着技术参照的因素,但这是发现和研究《野墅平林》的一个关键,表明以明暗法为中心的画法参照,在《野墅平林》的创作年代,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特质。而且这一特质,又体现在利玛窦“曾有文字叙述西画的技巧”的事例之中。
倘若这些“文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利玛窦绘画观,那么,我们会对两段“画论”饶有兴味:
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凡人之面正迎阳,则皆明而白;若侧立,则向明一边者白,其不向明一边者,眼耳鼻口凹处,皆有暗相。吾国之写像者解此法用之,故能使画像与生人亡异也。
中国人非常喜好绘画,但技术不能与欧洲人相比。……他们这类技术不高明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与外国毫无接触,以供他们参考。若论中国人的才气与手指之灵巧,不会输给任何民族。……他们不会画油画,画的东西也没有明暗之别;他们的画都是平板的,毫不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