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节在忙碌的生活里渐渐变成只吃粽子的日子时,吃进去才发现,粽子的香甜黏软满足不了我们对这个节日的盼望。这时,小时候的端午节就会钻出记忆,久久地萦绕在眼前:搓花绳、戴香袋、挂艾蒿、吃粽子、访亲友。
时间刚走进农历五月,大人们就把提前准备好的彩色丝线拿出来给孩子们搓花绳。
先戴上花绳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手腕、脚腕、脖子上的花绳犹如一道道彩虹在眼前晃动。没戴上花绳的孩子心急眼热,赶忙跑回家央求大人给自己也戴上。
不消半天工夫,所有的孩子都“盛装”出现了。有的不仅戴了花绳,囟口上、耳朵眼儿、手心脚心,还抹上了雄黄,一股呛人又诱人的气味直袭口鼻,抹上雄黄的孩子俨然拥有了驱邪避魔、刀枪不入的法力。听大人们说:“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但花绳、雄黄可以制它们。
除了搓花绳、抹雄黄,戴香袋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看,一群孩子,正围在一起闻着、看着、比着各自的香袋。赞叹声中,被赞的小伙伴,脸上半是喜悦半是得意。孩子们胸前那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的小香袋,在端阳的喜气里绚丽耀眼,叽叽喳喳的人群挡不住香草散发出的令人陶醉的香味。香草的味道中还夹着一丝丝沁人心脾的清凉香味儿,那是樟脑丸的香。没有准备香草的人家,给孩子用彩色丝线结一个网状的小兜,里面放几颗樟脑丸,香兜下再结个小彩穗,五颜六色的小香兜比香袋还惹人眼。
小孩儿们戴着这些东西,除了比好看,还有自豪。因为大人说这些东西是驱虫害的,孩子们就骄傲地认为,今年夏天害虫是不敢近身了。
孩子们有了这些“护神符”,算是平安了,接下来大人们张罗着要去割艾蒿。据说,艾蒿必须是太阳还没升起时带露水割下,这才驱邪避瘟。我们老家一带的山上没有艾,需到二十里外的地方去割。邻里间相互约定,今年这两家派人去,明年是那两家,割回来的艾蒿分给各家,然后就挂在了各家门后,给全家一年的安康贴上了灵符。
端午节除了这些习俗,重头戏应是吃粽子,相传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最认真最隆重的活动。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的粽子分两种,一种是面粽,一种是米粽。面粽是一种三角形的面食,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吃到的糖三角。将发酵的面饼里放入红糖陷,包成等边三角形,放笼屉里蒸,面粽蒸熟时,那特有的甜甜的香味就窜出来了,没吃到,单闻着就很诱人,这便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之一的面粽。
米粽子,分江米和软米两种,江米粽子是比较稀罕的,小时候市场不繁荣,难买到江米。软米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几乎包得是软米粽子。粽叶要到有芦苇的地方去打,打回来的新鲜苇叶,令屋子也散发出大自然的芳香。粽子包好刚煮进锅里,丝丝缕缕的清香就在小院里氤氲弥漫。待锅烧开后,清香四溢,闻着就已经让人流口水了。
煮粽子是很费时间的,需旺火煮三四个钟头。粽子煮好后,馋嘴的小孩儿早拿着碗在冒着热气的锅边等着了,剥开粽叶,洁白的米团里嵌着几颗深红玛瑙的是江米粽子,金黄碎玉间点缀着红亮小枣的是软米粽。这扑鼻而来的米香叶子香让人垂涎,大快朵颐后,再无法形容它的好。
包完粽子,还要再煮油条和麻糖。端午走亲戚时,会带几种不同的食品送亲友。邻里亲戚间,在这几天你来我往,节日浓浓的气氛和着五月的热风弥散在空中。
郜爱霞(晋城)
为积极响应中央对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号召,全力配合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发展要求,2020年6月20日,韵文博鉴公司联合上海柒拾贰文创工作室、老祖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