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民俗 > 正文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由此可见,小暑的“小”,是跟大暑比而言,还不算热。

这个时节,北京人的避暑提上日程。明清时,紫禁城里有冰镇食物可供皇室食用,再热还可到郊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寻常百姓则以河鲜儿、雪花酪、绿豆汤、酸梅汤等饮食解暑。

听泉赏雨暑气消

清宫剧里的种种奇葩事未必是真的,但夏季避暑是真的。清朝皇帝血脉是来自关外的满族人(也叫女真族),特别不耐热。所谓关外,明清时指山海关外的东北三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1644年,顺治帝将首都从关外的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迁到北京。

虽然此举具有非凡的政治和战略意义,标志着清朝正式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但顺治或许真没想到北京的夏天这么热。清代后来的皇帝,即便是出生在北京,骨子里依然是极不耐热的,加上宫廷服饰繁琐,夏日避暑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但是,去哪里既凉爽宜人且风景秀美,又离政治核心区域不太远?香山是清皇室避暑的主要选择之一。

香山位于今天的西北五环外一点,在清朝时候算是近郊,综合考虑时间、人力、花费等各种成本,性价比肯定是比去京外的避暑山庄要高多了。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初具规模了,但继任者雍正却一次都没有去过,坊间传说的理由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作为最为勤政的皇帝,雍正实在没时间去远地儿——以那时皇上出行的阵仗及交通方式,从紫禁城起驾到承德,路上最少也得十天。

香山公园宣传科科长绪银平告诉记者:香山之所以比城区凉爽,是因为香山地处太行山余脉小西山山脉,其独特的马蹄形山坳自身形成小气候,夏季温度低于市区的温度,再加上树木繁多,枝叶在空中相互交错,行走在山路间避免了灼灼烈日的炙烤,尤其走在山间小路,更是倍感凉爽舒适。早在金代金章宗时,便发现了香山的凉爽,金章宗在香山南麓修建了行宫院落,命名为“潭水院”,用以避暑时居住。今天的潭水院,泉水依旧,出于保护的考虑,被公园修缮后,恢复为香山南麓“双清”一脉的水系,沿引水石渠缓缓流下,注入静翠湖。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香山静翠湖李典超摄

如今人们所说的香山公园,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静宜园”。乾隆非常喜欢香山,他一生八十余次游览静宜园,尤其夏季常常来此避暑纳凉,赏花闻香、听泉赏雨,他还写下很多关于香山夏季的诗篇。

香山景点众多,今天的游人,比较熟悉的大都是北门的眼镜湖、南麓的香山寺。但若是夏天避暑,比眼镜湖畔更凉爽的是静翠湖,比香山寺更清幽的是碧云寺。

静翠湖位于香山公园南麓,湖畔树木郁郁葱葱,加之青山倒映在湖中,更显湖水之碧。湖面上,粉、白、黄色的莲花,枕着水面静静开放,想起徐志摩那句常被引用来形容少女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莲花嵌于青山翠柏的倒影之中,又给游人“景中景”的新奇感。湖边有座小亭子,名为“对瀑”,在雨水充足的时候,可观亭畔石壁上的小瀑布落下。记者来访时,正遇孩童在亭中玩耍,那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仿佛雨滴掉落在莲叶上汇聚成大颗的水珠,又从莲叶上掉进水中消失不见了,倏尔又有新的水珠在莲叶上打转……

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园北门外,有北京西山一带最为“迤逦”的寺院之称。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碧云寺山门

据香山公园官方资料,碧云寺占地四万余平方米,距今有近700年历史。碧云寺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为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时称碧云庵;明朝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改名为碧云寺;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碧云寺整体建筑依山势层层叠起,为南北对称轴线式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御制碑亭、菩萨殿、普明妙觉殿、金刚宝座塔;南轴线主要建筑是禅堂、罗汉堂、藏经阁;北轴线有涵碧斋、含青斋和水泉院等建筑。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金刚宝座塔

康熙多次游览碧云寺,他曾写有《再赋碧云晓景》一诗:“夏早日方长,南风草木香。清凉飘御扇,荒刹得恩光。”

作为景点,碧云寺和香山寺都是依山而建的大型寺庙,不同的是,香山寺从建筑风格到氛围都比较肃穆庄严,尤其走在宽广高深的石阶上,有被气势震慑住的感觉;碧云寺则古树参天,每段石阶都不长,每个大殿两侧的庭院幽深,小池闲鱼,夏季徜徉其中,十分幽静宜人,的确不虚“迤逦”之称。

夏日避暑处

香山公园、碧云寺、八大处、青龙峡等

皇家消暑用冰鉴

如果不出宫避暑,皇室成员在紫禁城里就必须用上冰鉴(冰箱)了。清中期的柏木冰箱,造型简洁,设计巧妙,不仅用于储存、冰镇食物,还能通过散发寒气来降低室温,是集冰箱和空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体。

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两个柏木冰箱,冰箱底部没有款,后经专家据其设计风格判定是清中期的宫内生活用品。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故宫柏木冰箱

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京南介绍:冰箱高80厘米,长91厘米,宽90厘米。冰箱外部为柏木。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四个铜钱纹漏孔,既用于透出寒气给室内降温,也方便将箱盖提起。箱内设一层屉格,由两个长方形的屉格组成,将冰块置于屉格之上,食物放置于冰块之上。

周京南告诉记者,不同类型的食物诸如肉类、果品和冷饮,要分开储存于几个冰箱里。清代宫中帝后们夏天吃的果子冷食,叫凉碗子,里面有加了冰糖的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还有荷叶粥等,都是冰镇的。当清凉可口的甜点,从冰箱里拿出,带着一丝清凉,划过舌尖、入口即化时,顿时暑意全消。

箱内四壁用锡皮包裹,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冰箱外壁包裹铜箍三道,两个侧面各安两个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底座,座面、束腰及鼓腿拱肩处均包镶铜片,足下踩托泥(注: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为托泥)。

柏木冰箱制冷比较持久,放置一块标准尺寸的冰块,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放在柏木冰箱里的冰块又是哪里来的呢?

周京南告诉记者:皇家用的冰块,是为上一年冬季,冰天雪地的三九时节,从紫禁城筒子河、北海太液池及中南海、御河等处凿取,取的冰要“明净坚厚”,最后切割的冰块尺寸,也有严格要求,按《大清会典》记载,“以方尺有五寸为块。”所取的冰最后都被截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据记载,储存于紫禁城内冰窖里的冰块,总计为两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藏冰五万四千块。

紫禁城内的冰窖具有非常好的隔热性能,每座冰窖藏冰的数量为5000块。冰窖现存共4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紫禁城西区隆宗门外西南约100米处,每座建筑的形制相同,均为南北向建造,外表为普通硬山式建筑,内部则为半地下室形式,室内外地面高度差约2米。冰窖内满铺大块条石,一角留有沟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沟,暗沟附近有旱井,以利于排水。位于故宫博物院内慈宁宫南侧的冰窖餐厅,便是由其中一座冰窖改建而成,一进店便感觉很凉爽。店内装饰也很有特色,墙面是冰砖效果,吊灯是冰溜子的造型,更增添了凉爽的视觉效果,是夏日游客简餐及小憩的网红打卡地。

很可惜,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宝物太多,无法一一展出,柏木冰箱目前存于库房,要等有相关主题展览时才能为游客所见。

故宫里还有一对有故事的掐丝珐琅“大清乾隆年制”款冰箱,其外表华美,工艺精湛,放入冰块后可散发寒气用以室内制冷。上世纪20年代,这对掐丝珐琅冰箱被溥仪偷偷带出宫变卖,后被爱国人士购得保管,并于上世纪80年代捐赠回故宫,但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官网没有展示其相关资料。

夏日鉴冰处

故宫冰窖餐厅等

铜碗声声街里唤

皇室过夏天,黎民百姓也得过夏天,只是去不了避暑山庄,也用不起冰箱,只能自己想辙了。

北京人消暑吃什么?主要是酸梅汤、雪花落(“落”字要读“酪”,所以后来有人就干脆写成“雪花酪”)、河鲜儿……

京味作家刘一达告诉记者:夏天的北京,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荷花市场,一听有打冰盏儿的,那就是有冷饮卖啦。冰盏儿(又名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两只碟形碗,敲打时夹在手的中指、无名指中,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声,有抑有扬,节奏感强。清朝郝懿行的《都门竹枝词》里写道:“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卖冷饮的在街头这么一敲,大人小孩就都循声出来了,看看是酸梅汤还是雪花酪。

小暑时节,哪避暑更合适?老北京人爱吃哪些冰饮?

打冰盏儿何大齐绘

酸梅汤至今仍是北京人夏季饭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雪花酪最受小孩的喜欢,它是将冰块打碎成冰屑,和上蜂蜜、酸梅汁、果脯食用,吃起来凉凉的、甜甜的,半饮半嚼。穷人家往往是买一份,几个孩子分着吃。

酸梅汤和雪花酪是路边就能吃到的,河鲜儿可就比较讲究了,要吃得去什刹海荷花市场。河鲜儿可不是河里的鱼虾蟹,而是夏季时令的藕片儿、菱角、老鸡头(芡实)、去了芯儿的鲜莲子等,这些都是从什刹海里捞出来的。把这些河鲜儿加上核桃仁、杏仁儿等一起蒸熟后放冷水里拔凉,然后装在冰碗儿里。

冰碗儿也是很讲究的,要先在碗底铺上烫过再拔凉的鲜荷叶,让碗里充满荷叶的清香,再在荷叶上铺一层碎冰块儿。最后,在碗里的鲜果上浇上熬制的糖水,一碗冰凉又清香的河鲜儿就成了。

如果再加点山楂糕,那时候叫金糕条,吃起来就更加酸甜可口了。可惜的是,跟雪花酪一样,冰碗儿里的河鲜儿现在也看不见了,一来是人们有了更方便食用的冷饮,二来是作为景区,什刹海里的河鲜儿也不能再下河随意打捞了。

酸梅汤、雪花酪、河鲜儿都是要加冰的,这些冰不可能是皇宫里供应的,而是来自一些民间的土冰窖。采的冰自然没有那么讲究,不过方法都一样,都是在最冷的时候从河里凿取大冰块儿,存进深挖地下的冰窖里。

现在的北京,夏季各种冷饮供应充足,有冰镇汽水、冰激凌、刨冰、酸奶,还有水果捞、奶昔等。那些消失的老北京消暑冷饮,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夏日回味处

什刹海荷花市场等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