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中国节日寄托先人期盼与愿景,极富文化和浪漫主义色彩,衍生了一系列诗词歌赋、千古佳句,而其中尤以七夕节为甚,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国风之美吧——
宋李嵩《汉宫乞巧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天地为媒,牛郎和织女成婚。奈何凡人与仙女、贫贱与尊贵有别,王母娘娘一支银簪,画河为界。从此,每年的农历七月七,鹊桥相会、互诉衷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感念于此,又赋予七夕节特殊的情愫。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清宫夜宴到花下独酌,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感怀男女情愫、传统之美。
其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早在近3000年前的西周,古人就把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诗中称织女“不成报章”,暗示当时民间已经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位纺线织布的女子,称牵牛“不以服箱”,把牵牛星看作一头牺牲奉献的天牛的形象。
《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人们在供桌上摆上瓜果,对着明亮的星星和遥远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
宋《七夕乞巧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南梁萧统《昭明文选》里的古诗,堪称描写七夕的代表作,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短短十句五言诗,让织妇的思君之情跃然纸上,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以及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夕》描绘了当时人们七夕晚上乞巧的场景:“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家人竞相高兴地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孟浩然的《他乡七夕》写道:“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七夕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人,有感而发作此诗。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却情真意切,句句含情,写出了游子佳节思亲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普通人的愁苦尚且如此,宫闱深处的少女更是幽怨非常。“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文俱佳的杜牧,在这首《秋夕》中聚焦一位孤独的宫女。七夕之夜,遥望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小扇轻摇,天阶如凉。
明唐寅《画乞巧图》扇面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洗脑的作品,我想李白的《静夜思》一定排得上榜。因为这毕竟是每个人最开始就会背诵的几首诗之一。那究竟为什么这些作品,能这么轻松地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呢?
开创元代新画风的赵孟頫、绘制出世界名作《神奈川冲浪里》的浮世绘艺术家葛饰北斋、“印象派领导者”莫奈、雕塑大师罗丹……如果你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那么你可曾听说过管道升、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卡米耶·克洛岱尔?
2019年10月27日对于中国、对于北京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的对外开放,对于外国人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过境免办边检手续政策 。这标志着我国走向国际化又迈向了重要的一步。大兴机场的整体设计美轮美奂,整体的外形是一只凤凰的图案。正是象征着咱们中华民族在经历苦难之后,再次浴火重生。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等,人们在这一天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一尊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像近来引起争议。网友发现,雕像中人物卷头发、宽眼距、大鼻头,更像欧洲人,手持的也是英格兰长弓,且呈裸体,与其说是“后羿射日”,不如说是“大卫射日”。有网友调侃说,后羿学会赶时髦,知道烫发了,是留学时学的?
1948年,在解放战争正朝有利于人民的一方发展时,国民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币制改革”,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货币——“金圆券”。
一百年来,中国动画在探索中沉浮起落,砥砺前行:既有模仿和照搬的蹒跚学步,也有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既步入过原创乏力、代工生产的低谷,也有厚积薄发,涅槃复苏的新生。而中国动画始终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
春夏秋冬的季节转换中,春夏和秋冬两两相继,春和秋的节点变化相对明显。春夏季,阳气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阴气渐强。春发秋收,一扬一敛。物候继替,很多习俗也相互对应。
胡同内,杂草间,正阳桥疏渠记碑伫立其中。正阳桥疏渠记碑是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文物,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文记载了天桥南疏渠之事。石碑虽不起眼,却是北京中轴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