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天气愈发寒冷,“围炉煮茶”成了当下文艺青年的时髦。翻看朋友圈,几波人的休闲方式近乎统一,地点不是林间树下,就是国风茶馆一隅。三五成群,架起小巧精致的炭炉,炉上搁一铁丝网盘,粗陶茶罐里滚着茶汤,边上烤着柿子、橘子、龙眼、年糕、棉花糖、红枣、花生等食物,图文间赋予“围炉煮茶”这个情景岁月静好的松弛感。围着明火取暖,亲手烹煮茶汤,煨烤食物,在不紧不慢中享受着身心的安静与放松,这究竟是新晋网红,还是传统复古?
南宋刘松年《溪山雪意图》局部
北宋燕肃《寒岩积雪图》
明代项圣谟《雪影渔人图》局部
冬为四季之末,分孟冬月、仲冬月和季冬月,大雪至冬至为仲冬。《淮南子时则训》说:“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权正而不失,万物乃藏。”权是秤砣,将冬比拟为调节轻重的秤砣,弱可以变强,轻可以为重,可见冬在古人的四季观念中的重要性。小雪后十五天,斗柄指壬为大雪。大雪为农历十一月的节,干支亥月的结尾,子月的起始,又称“畅月”。朱熹注释:“阳久屈而后伸,故云畅月。”此月,冰益壮,地始坼,一色云,千里雪。《周书时训》曰:“大雪之日,鹖鴠不鸣。后五日,虎始交。后五日,荔挺出。”鹖鴠是寒号鸟,寒号鸟都不鸣叫的大雪之日应景了柳宗元的一句诗:“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但恰恰是这玄英之冬,天地之间气黑而清英,阴气最盛,盛极而转衰,阳气萌动,猛虎开始交配,兰草开始萌芽,故此为藏养之季。
你是否曾回忆起自己的学车经历,是否还记得那份“艰辛”。不过,别忙着感叹,或许古人在学车时也与我们有同样的心情。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古代,古人同样需要学习驾车技术。那么,古人学车也需要去驾校吗?他们都需要学习哪些驾驶技术呢?
随着新春档电影《满江红》的热映,“秦桧”“岳飞”“宋金战争”等词条接连登上热搜。在电影《满江红》中,沈腾所饰演的张大与易烊千玺所饰演的孙均一行,通过周密的设置,成功挟持秦桧,逼使秦桧在全军阵前诵读岳飞之词《满江红》,并命全军复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战绩辉煌,特别是唐装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抖搂出文物尘封的美丽时,依然能感受到充满活力的盛唐精神。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中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这也意味着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开始新一年的四季轮回。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注重娱乐性,所以戏曲中总会有一个丑角专门逗乐,小说也多继承了这一特点,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应伯爵就比较典型;有时也会稍加变形,虽非丑角,但总会带来笑料,《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便是一例。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俗话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说现在已步入了“五九”,但秋裤仍不能随随便便离身,大家还是需要这一保暖御寒“法宝”。秋裤是怎么来的?古人也穿秋裤吗?让专家带着你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秋裤演变史”。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伴随着耳熟能详的童谣,我们来到了农历癸卯兔年。相信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小兔子都是软萌可爱的形象——雪白的绒毛、胖乎乎的身躯,任谁见了都忍不住想摸一下。
我们人生中第一个有记忆的本命年,大抵是在十二岁,可能会第一次听到家里的长辈提醒我们:“今年可是你的本命年。”接着会备上红秋衣、红裤头、红袜子、红腰带、红手链等等,仿佛将要迎接一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