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则是重阳节的原型之一。
“大火”星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无可考的文字记载,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还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对时间不断产生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节俗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庆祝重阳节,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使得重阳节成为杂糅了我国多种民俗的一个传统节日。
因民间推崇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农历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此时登高远眺,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益身心健康。相传,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
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五色糕、花糕、菊糕,制无定法。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