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第一位师傅后,辛全生在某高校基建队做了一阵木工,每个月六七十块工资,那时候认识了第二位师傅,跟了他学习了一年多与木建筑有关的活儿。“我就俩师傅,其他时间都是自己实践,自己琢磨,木匠这行,我一直做了40多年。”辛全生告诉记者。
木匠领域又新生
22岁时辛全生就结婚了,1982年那会儿有了闺女,辛全生逐渐察觉,木匠活儿开始少了,到了自己30岁的时候,辛全生发现仿佛突然之间,社会发展就变化了,人们生活条件变好,越来越爱直接去家具城买家具。木窗木门,没有人让他们去做了,甚至木盆,也悄然变成了塑料盆。
要面临新时期下的生存问题,辛全生只好转行做别的,他批发过玉、猪肉,跑过运输,做过生意,五花八门,什么挣钱就做什么,有的生意做得还不错。但是只要他一闲下来,就自己动手做木匠活儿,做家具。也有大老板想高价收藏他做的木家具,比如一个越南黄花梨的梳妆台,上蜡不油漆,非常环保,十几万二十万想买走,但辛全生不卖,一心琢磨着怎么才能把木匠手艺发扬光大。
“不干活儿我难受,必须天天做木匠活儿。”辛全生感慨:“虽然我做的有些生意还挺挣钱的,但心里、手里,从没有舍弃过木匠手艺,因为我就喜欢木头、木工,喜欢传统的东西。可是当时,一度到了想找个木工同行聊聊天都找不到人。于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网上开始发帖,把我做木工的照片和心得发到网上,惊喜地发现能联络到很多木工爱好者交流,我做的东西开始在全国木匠圈子出名,比如一块木头做出来的鲁班枕,大家都很惊叹。我还建了好几个分别有2000人的QQ群,叫‘木友之家’,这几个群一直都十分活跃。活拆的129条鲁班锁、足球,我独家的这些活儿都交流展示。有个装鲁班锁的视频,网上点击量300多万。2000年以后,我更是开了木工房,好的发展趋势回归了。”
“山河壮美遗珍荟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之瑰宝暨2019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活动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著名风景名胜景区和博物馆为载体,荟萃区域内传统文学、技艺、美术和民俗类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