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许宏老师把“考古纪事本末”的系列继续往下写,去探讨怎样建立起目前考古学最需要的一种理论——从遗物到复原古代社会中间不可缺少的理论,推理的边界在哪里、纪律在哪里、规范在哪里?结合具体的个案和故事,去讲哪些推理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
主持人:杨照老师有本书《中国是怎么出现的》,里面提到一个观点和郑老师的观点可以呼应起来,杨照老师说:“培养优秀考古学家比培养任何其他学科优秀的学者更加困难,因为考古学的两面要求基本上是彼此矛盾的。”这个两面,一方面指考古是实证学科,需要考古学家有非常严谨的科学实践、理念和主义,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古学家有浪漫和想象的能力。有时候这两面是相互抵消的,但如果这个度拿捏得好,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的。
郑嘉励:推理,最难的就是历史感和分寸感的把握。分寸感,这东西很难说清楚,但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就像空气一般的存在。推理过程,风险很大,结论下到何种程度,语言要拿捏到何种分寸,这种地方最见功力。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唐代两京地区的唐墓出土了很多陶俑,唐俑里一些高鼻深目的胡人俑,牵骆驼的,拉大弓的,都是男性,但是迄今为止一个女性的胡人俑都没有发现。假设唐代文献、全唐诗全被一把火烧光了,考古学家只能根据唐俑去推断,很可能就会认为当时从中亚来到两京的胡人,只有男性而没有女人。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李白的诗里就提到过很多的胡姬。如果我们因为唐三彩里没有女性胡人俑,就推测好像当时没有女性胡人进来,这不是笑话吗?但考古材料肯定反映了某一部分的历史真实,当时的人用胡人俑随葬可能是有选择性的,只选择男性俑。这大概就需要较好的分寸感。
30日,三星堆8号坑南部、中部两个区域的填土,已经清理完成,暴露出灰烬层,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碎片,专家根据显露的花纹推测,而这些碎片可能来自同一件青铜器,还有望拼接起来。
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