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汉代以降,“丁忧”服丧不仅成为儒家弘扬孝道的礼法制度,还演化成历代王朝“孝治天下”的强制性法律措施,成为日后历朝历代都在实行的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要耗时三年,朝堂之上的各派人马还经常因其发生政治斗争,从而形成了众多历史大事,其中不免惹出一些麻烦乱子的事情。这项制度令古人颇为纠结,却又一直难以割舍,那么回家赋闲三年“丁忧”,到底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所谓的守孝“三年”,实际是指27个月,即两年三个月。在儒家认知中,人一出生就需要父母照顾三年,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需要用三年时间来祭奠父母。此外,并非只有亲生父母去世才需要丁忧,养父母和继父母去世同样要丁忧;庶子为嫡母丁忧,嫡子则不需要为庶母丁忧。随着汉代开始的独尊儒术,丁忧也被固定下来,但并未作为制度。按照《汉书》的记载:“臣僚罕有为父母服三年者,盖因习俗相沿,已成故事也。然虽成故事,而朝廷本未有不许行丧之令,故行不行,仍听人自便。”
西汉“三年丧”的最早事例为武帝时,公孙弘为后母服丧三年。成帝、哀帝时载,薛修、于永、河间王良、刘茂、原涉持服三年。“丁忧”一词最早出现于《袁悦之传》中,说的是时任东晋谢玄参军的袁悦之因遭遇丁忧而依然罢官请辞的事情。据载:“(悦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说明东晋时期,丁忧的实例已有记载。
姓,是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共同符号。无论古今,每人都有一个姓。《百家姓》里所列的是一些常见的姓氏,这些姓所用的字较常用,易于辨认。
由新疆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自2023年8月亮相以来,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日前,记者来到展厅,在一件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书中,品读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近日,“澄古匠心——伍炳亮家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40余载创作生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传统家具的艺术世界。
音自大唐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西安鼓乐,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大型合奏乐种之一。通过东仓鼓乐社乐师们的创新演绎,西安鼓乐穿越千年,绕梁不绝。
南京博物院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10年来,南京博物院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科研成果不断注入,文保能力不断增强,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接续努力,让古老纸张绽放更多光彩。
人头攒动在“四叶草”里,热情与期待传递在一次次握手和相拥中。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朋友圈大聚会。
走上发言席,网络编剧于小千先抛出了自己的思考:“面对当下创作火热而作品易朽的市场,我们和我们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处,何以竞争?”注视着台下的同学,他想了想说:“这次研修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