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人青铜时代将狗驯化,唐代引进宠物狗
新疆晨报讯(文/图记者赵梅通讯员阿迪力·阿布力孜)狗年将至,你可知道,今天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动物—狗,是何时被人们驯化的?近日,新疆晨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新疆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印证,至少在3000年前,新疆人就已将狗驯化为家畜,上千年前还引进小巧可爱的哈巴狗当宠物。
关于狗的野生种族到底是何种动物,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我国的家狗可能是由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及北极地区的狼驯化而来。狗和人类的关系已维系长达1.1万年至1.6万年,狗在中国的驯化历史达7000年。
木垒县征集的汉代狗咬蛇铜牌
木垒青铜陶狗双耳高竖似在吠叫
据新疆博物馆的相关专家介绍,从国内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实物来看,人们驯养动物最初萌芽于采集、渔猎经济时代晚期,大约在商代时期,狗开始作为重要祭品出现在墓葬,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屠狗卖狗肉行业。之后,人们在驯化狗的过程中,发现它具有嗅觉灵敏,接收指令,忠实于主人等优点,所以,逐渐训练狗来看守家院,帮助狩猎。
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狗文物,是木垒县四道沟遗址发现一尊距今3000年左右的陶狗,这只陶狗出土于1976年,残高3厘米,虽然体型较小,但造型粗犷,陶狗仅塑出粗壮的脖颈和头部,该狗双耳警觉高竖,嘴微张似在吠叫,形象生动传神。
“这只陶狗的发现说明,早在青铜时代,狗就已被人们驯化为家畜,人们起初驯化狗,可能是为了吃肉,以后才逐渐驯化它去狩猎或看家护院。”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分析。
文献资料和国内考古发掘印证,到了汉代养狗之风盛行,我国很多墓葬中都发现了随葬狗的现象。曹魏之后,很多墓葬的随葬品中还出现了很多陶狗和泥塑狗等。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泥塑狗俑
新疆柯坪县奇浪乡亚依德梯木烽燧和吐鲁番阿斯塔那33号古墓,分别出土过一尊唐代陶狗和一尊泥塑狗俑。其中,阿斯塔纳33号古墓出土的泥塑狗俑尤为精致,这尊狗俑高7厘米,长5厘米,宽5.5厘米,该狗身材瘦小,尾巴细长,前腿直立,后腿弯曲成蹲状,大眼圆睁,脸露凶相,看上去随时扑向来犯之敌。
“这只泥塑狗俑可能是用来给墓主的守墓的冥器,它可能是墓主生前喜欢的动物。”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分析,唐代发现的这些狗文物说明,狗在驯化过程中,和人们的感情不断增进,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家畜。
吐鲁番绢画出现国内最早哈巴狗形象
据了解,在唐代人们不仅喜欢养狗,上层贵族还喜欢从西方引进宠物狗。
1984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唐代《簪花仕女图》邮票,就有一只小巧可爱的哈巴狗,专家们认为,画面上的小狗又叫拂林狗,是当时从罗马引进的。
无独有偶,1972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中发现了一幅绢画,画中有两个正在玩耍的小男孩,其中,一个男孩抱着一只毛茸茸的小狗,同《簪花仕女图》中的小狗十分相似。
“这幅绢画上的哈巴狗形象说明,早在唐代时期,西方的宠物狗就已传入了西域。”新疆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王麴文泰曾向唐王朝献一对“拂菻”狗,此后,哈巴狗才传入中原。
新和县出土唐代陶狗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双童图》绢画中,一个男孩手里抱着一只哈巴狗。
在我国民间,狗还被作为吉祥动物,被人们崇拜和敬畏。满族还曾流传狗救驾的故事,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明军追兵包围于芦苇荡里,追兵难以找到努尔哈赤,就纵火烧芦苇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苇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已被烧死,其实,他是被烟熏倒了,当时,火势蔓延到他身上,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浴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才被扑灭了,但黄狗累死在他身旁,这就是狗救驾的故事。狗救驾的故事是否真实,虽然难以确定,但满族人出猎时,狗是主要向导,而且还帮助猎人捕获猎物,寻路报信,有的地方姑娘出嫁时,还把狗作为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