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原创 茹仪 玹微 新志坊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惊蛰

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惊蛰

每年3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惊蛰节气到来。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之惊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在《说文解字》中,“蛰”被解释为“藏也”,意指虫子藏于地下,进入一种不吃不动的状态。

是什么惊动了这些冬眠的虫子呢?通常的说法是春雷。雷声滚滚,象征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的描述,意指春雷惊醒了冬眠的虫子,催它们爬出土穴,开启新一年的生活。古人将之浓缩为“惊蛰”二字。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值得一提的是,“惊蛰”这个节气名以及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排序并非一开始就确定的。

在汉代以前,惊蛰原名“启蛰”,排名也在雨水节气之前。当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为了避“启”的名讳,“启蛰”被改为“惊蛰”,位置也与雨水调换。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首次记载了惊蛰在雨水之后的顺序。

民俗学家萧放说,惊蛰与雨水位置的调整,是基于古代阴阳五行观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惊蛰的调序,合乎古代阴阳五行的相生关系;惊蛰的改名,也反倒使得这一节气更加生动形象,仿佛春雷真的惊动了冬眠的虫子,唤醒了大地。

老树(刘树勇)《惊蛰》

老树(刘树勇)《惊蛰》

然而,这些冬眠的动物真的是被春雷惊醒的吗?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使动物苏醒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天气转暖,大地回春,逐渐回升的气温。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有早有迟、各不相同,如云南南部等地因地理位置偏南、气温回升较快,往往在一月底就能听到春雷;而北京等北方地区,则通常要等到清明前后才会迎来初雷。

总体而言,惊蛰始闻雷的说法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较吻合。气象学将一年中发生第一声惊雷的日子称作初雷日,有资料表明,二十四节气虽然可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我国平均初雷日期在惊蛰节气的,则大多位于江南地区。

02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此“桃”指北方山桃,而非南方毛桃。山桃盛花期为3月初,比毛桃早约20天。古人以桃花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中首开之花,象征阳和发生、春意渐浓。“人面桃花”映照暖春光景,桃树因与阳气同步旺盛而早花繁茂,担当启幕春天色彩秩序的重任,其盛放预示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动诠释了“惊蛰”的盎然生机。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莺、黄鹂,是古典诗词中春天的音乐象征,古代诗人们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莺歌暖正繁”等句。从“桃始华”至“仓庚鸣”,标志着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序曲。黄莺的婉转歌声,传递春天觉醒与生机勃发之意。作为季节更替的使者,黄莺以其明亮歌喉唤醒大地,犹如大自然的音符,奏响春之交响。

三候“鹰化为鸠”。春天的3月,阳气生发,遵循“生而不杀,予而不夺”之道。这个时节,人们不太看到鹰,倒是鸠声四起,鸠忽然多了起来,古人误以为是鹰行为转为温和,化身为斑鸠。实际上,是鹰隐匿孵育后代,鸠正值求偶繁衍之际,忙着鸣叫求偶而已,二者生命节奏恰好错峰。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花信风

在惊蛰节气的花信风中,首先盛开的是桃花,象征着春天的初始绽放。桃树是果木中与阳同气较足者,在天地间阳气生发布散的时候,能较早地同步开放,并以此作为宣告暖春到来的代言人。桃花的盛开,启动了春天色彩的秩序。因为作为暖春的报春使者,在它的信息传达之后,百花也将随之绽放,春天马上就进入一个多彩的世界。

紧随其后的是棣棠,这种金黄色的花朵在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笔下被描绘为“绿地缕金罗结带,为谁开放可怜春”。它以独特的色彩装点着早春的景致,传递着春天到来的信息。

最后见面的是蔷薇,蔷薇在诗词中的形象多变而富有情感,秦观的名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展现了蔷薇柔美与娇弱的一面。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农耕启幕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阶段不仅是昆虫苏醒的日子,也是植物开始生长的时期。我国把每年的3月12号定为植树节,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惊蛰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将之视为春耕的开始。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兴龙节或中和节,其日期一般在农历惊蛰前后。

民间认为,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虫之长,从沉睡中醒来,在这一天“抬头”,农民开始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或“春耕节”。在南方,二月二又称“踏青节”,也是农民口中的“农事节”。依照惊蛰节气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气温回升,日照时数增加,多种条件均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因此这个日子对于农民农耕以及民间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及地位。

清·杨柳谷《春雷起蛰图》(局部)

清·杨柳谷《春雷起蛰图》(局部)

不止是民间,古时皇家也会在二月二举行祭先农、行亲耕仪式。从清雍正时期绘的《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一画,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端坐于台上,文武百官皆肃立于台下,庄严宏大。这一祭典源自周朝,但保留至今可被人们所参观的只有明清两代祭祀场所——先农坛。在先农坛的一旁是观耕台,供皇帝亲耕结束后观看王公大臣耕地劳作的场所,形制与先农坛相仿。观耕台前是耤田,面积约一亩三分,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起源。而观耕台后侧为具服殿,是皇帝行亲耕礼前更衣的地方。皇家之所以举办如此声势浩大的农事活动,旨在体现自己虔诚于农神,并表率于下民,劝勉农事,祈求丰收。这庄严的规制体现了帝王“重农务耕、心怀稼穑”的怀仁爱民思想。

惊蛰,是春耕忙碌的时节。古人深知,耕种不仅仅是对土地的照料,更是对天时的把握。谚语“惊蛰宁,百物成”便是希望惊蛰时的天气能够平和稳定,以利于万物生长。春耕时期,各家各户都忙碌了起来,平常可以闲聊的时光,此时都献给了田野。因此,有了“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的说法。而“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则强调了春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谚语“春风摆柳,媳妇变丑”,形象地描绘了农耕社会中春天到来时,农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们的生活状态。因为春耕开始了,妇女们忙于田间劳作,无暇顾及自己的梳洗打扮,给人一种“变丑”的错觉。然而这种“变丑”,蕴含着辛勤付出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一种淳朴而真实的劳动之美。

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一诗描绘了农家劳作耕种、惊蛰而少闲的景象:“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虽然人们常说“靠天吃饭”,但真正的农耕智慧,是在顺应自然的同时,通过辛勤的劳作,将收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谚语“锄头三寸泽”,即指通过锄地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能力,仿佛每锄一下地就会带来几寸雨水的效果,虽然不可能真正实现降雨,却说明了农民通过努力劳动可以部分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再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言:“耕田第一,收种第二,种谷第三。”更是突出了耕作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基础耕作做好了,后续的播种、管理及收获才能有保障。

清·沈庆兰《农耕图》(局部)

清·沈庆兰《农耕图》(局部)

04

惊蛰习俗

祭雷神,蒙鼓皮

民间传说,雷神是一只拥有伟岸身躯和强大力量的神圣巨鸟。它振翅翱翔于九天之上,手中紧握着一把威力无比的铁锤,每当闪电划破长空,那震耳欲聋的雷鸣声便是雷神挥舞铁锤与天地碰撞所激起的雄浑乐章。

也有传说认为,雷神是周文王抱养的义子,名叫雷震子。他尖嘴赤面、袒胸露腹,背上长有两只巨大的翅膀。惊蛰一到,他便开始巡视人间大地。他呵斥贪睡的小虫,叫醒冬眠的猛兽,偶尔,还会挥动铁锥敲打某些不孝的儿女。

每年到了惊蛰这一节气时分,大地刚刚从沉睡中苏醒,万物待兴之际,雷神便会凌驾云端,以雷霆万钧之势敲击铁锤,这震撼天地的声响不仅唤醒了冬眠的生命,也象征着春耕播种的黄金季节已然到来。农民们深深相信,如果惊蛰之日能够听见雷神带来的轰鸣,那就是上天赐予的一份吉祥预兆,意味着来年必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反,若无雷声,则被视为不祥,可能会面临歉收甚至饥荒的挑战。

因此,在科技尚未发达的时代,民间对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与膜拜之情,古人认为雷由雷神主宰,雷神是掌管雷霆之力的神祇,在人们的信仰与习俗中被尊为惊蛰节气的守护神,承载着古人对大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以及农耕社会对于和谐共生、丰收富饶的美好向往。为了能够听到惊蛰之雷、求得丰收年景,每逢惊蛰,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将雷神的形象绘制在画像上,贴于家中显眼之处,并摆上虔诚的祭品,祈求雷神庇佑,保佑一年的辛勤劳作能换来满仓的丰收。更有甚者,会结伴前往村中的雷神庙宇,焚烧香烛,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惊蛰祭雷神”民俗传统。

在惊蛰节气,人们还会进行“蒙鼓皮”这一民俗活动。《周礼·挥人》篇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曰:“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蒙鼓皮

驱虫大法:熏虫、震虫、扫虫、炒虫

古人俗信,惊蛰之后,冬眠的虫兽纷纷苏醒,开始活跃起来,而这正是春雷乍响的结果。很多害虫在这一时节也惊醒起来,为防止害虫侵扰庄稼、人畜,便诞生了许多驱虫的仪式和风俗。

惊蛰日,人们点燃艾草,烟熏家中各个角落,驱赶霉味和蛰伏的害虫。山东一带的农民会点燃清香、艾草等物,熏屋宇四角,以其味驱赶蚊虫蛇鼠。有时,会在院子里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烧死害虫。农妇做早饭前,要拿起灶下的拨火棍子敲击锅台,发出“棒棒棒”的响声,俗说“震虫子”。民间俗信,虫子听见敲锅台,震得它就不敢爬锅台了,也就不会掉进锅里了。是日,若是晴天,农妇还会把衣裳拿到院子里一件一件的抖搂,然后再晾到丝绳上,谓惊蛰抖衣裳,一年不招虱子、跳蚤。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里便载有:“初闻雷则抖衣,曰蚤虱不生。”

在有些地方,人们会在门槛外面撒上石灰,警告蚂蚁小虫,不许上门。《千金月令》也记有一种驱虫妙方,即“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小孩子拎了铜铃或是铜盘,跑到自家的地里,沿着田埂,边敲边唱:“金嘴雀、银嘴雀,今朝我来咒过你,吃我家谷子烂嘴壳。”以此吓住那些贪嘴的鸟雀。

在浙江宁波地区,惊蛰节气会举办“扫虫节”。扫帚在民俗文化中代表着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扫除鬼怪,由于惊蛰节气气候特点,昆虫苏醒,逐渐遍及田园及住户的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农家会手持扫帚到田地里举行扫虫仪式。若遇到病虫害,家家户户还会将扫帚把插到田间,以此请来扫帚神的庇护,帮忙消除虫灾。

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惊蛰“炒虫子”的习俗,农户在这一天爆炒黄豆(代表虫子)等以寓意消灭害虫,比如陕西人炒黄豆、广西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福建客家人炒麦子等,尽管所“炒”之物不同,但目的都是在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炒熟后吃掉,这样家里的害虫就会自行消灭。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打虾蟆、喊茶山

清末民初,湖南的某些乡村里,流传着一个奇特的习俗——“惊蛰打虾蟆”。在这个时节,人们会利用工具制造出各种响动,目的就是为了让虾蟆受到惊吓,不敢鸣叫或逃离此地。光绪《耒阳县志》有记载:“惊蛰喜寒,不闻蛙鸣则秧种不坏。谚云:惊蛰寒,秧打团。”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蛙鸣,作为大自然中的一种物候指标,被当地的农民们用来预测秧种的长势。如果惊蛰时节气候偏寒,那么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相反,一旦蛙声四起,那就意味着气温开始回暖,农民们就需要重新浸种、育秧,为接下来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惊蛰打虾蟆”,其表达的核心文化内涵也是希望能够保护秧苗,期盼获得农业丰收。

在我国福建武夷山地区,唐宋以来就流行在惊蛰时节“喊山”的茶俗。据记载,宋代武夷山地区惊蛰喊山的景象十分壮观,由司仪带领大家祭祀,祭祀完毕,鸣金击鼓众人齐呼“茶发芽”,《北苑别录》记载:“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到了现代,武夷山依然保留着喊山的风俗,2015年后,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每年都要举办喊山祭茶的仪式。当地喊山分为两种,一种是惊蛰喊山,主要喊“茶发芽”,一种是谷雨喊“采茶了”。之所以选择在谷雨节气“喊山”,为的是顺应不同品种采茶时间的差异。尽管时间有变化,但“喊山”对丰收的愿望依然没变。

节气志·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武夷山茶农惊蛰“喊茶山”

惊蛰吃梨

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惊蛰时节,气候干燥易使人感到口干舌燥。民间有吃梨的习俗,因为梨性寒味甘,能润肺止咳、滋阴清热,有助于缓解春季干燥带来的不适。另外,“梨”与“离”谐音,又多重含义,一是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二是寓意着让病痛远离;三是梨形似犁头,象征提醒人们要开始春耕劳作。所以,在这个节气里,人们通过吃梨,既注重养生保健,又寄托了对农事活动和生活健康的美好祝愿。

惊蛰诗选

观田家(节选)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雨催发万物生长,第一声春雷标志着惊蛰开始;此后农户们没了闲暇,从惊蛰起便忙于耕种播种。

义雀行和朱评事(节选)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春雷过后生机盎然,燕子双飞,衔泥筑巢,翱翔天际,充分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春天的到来。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星月西斜,夜深人静,春夜转暖,虫声四起,已然又到春暖时节了。此诗寥寥数语,展示了一幅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此诗描绘了早春山城的特有景象,诗人以“春风疑不到天涯”起句,表达边远之地春意迟迟未至的感慨。二月时节,山城仍未见花开,残雪堆积枝头,暗示冬寒犹在。而惊蛰冻雷震动,春回大地,仿佛催促着竹笋破土而出、欲展新芽。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

无端蚯蚓争头角,触破莓苔气似虹。

一夜之间蛇虫被春雷唤醒,在山野人家的篱笆间出没。“百蛰”,自然是种类极多的,诗人偏偏挑了经常被人做切段实验的蚯蚓来特写,常人眼中软绵绵的蚯蚓,此时此刻,气贯长虹、昂首挺胸钻出长满青苔的大地。诗人这视角,又滑稽又淘气,很像趴在地上看的小孩子。

田家四时

宋·梅尧臣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昨夜一场春雷响起,农户清晨便扛起锄头来到田里耕作。杏花即将盛开,意味着农忙季节已到,农事活动刻不容缓。养蚕女、牧童心中都对春耕春忙有着挂念,连老人也手持拐杖,来到了田间地头。好一幅春忙中透着和谐安详的田园画卷。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月12日正月初三18时30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一字千年·博物馆奇妙夜”龙年夜场系列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2024-02-26 10:00 中国文字博物馆 殷墟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