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聚焦 > 正文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又到端午,在这个浸润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日里,不仅有粽叶、艾草的清香,有赛龙舟、抓鸭子的热闹,还藏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不同说法,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一个爱国诗人赤忱的家国情怀。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武汉行吟阁前屈原塑像

古时的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插菖蒲、喝雄黄、赛龙舟、祭龙神,用盛大热烈的仪式祈福辟邪,迎接盛夏。

粽子更是过端午的标配,肉粽、蛋黄粽、冰粽……中国人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和执着,也体现在五花八门的粽子上,这又何尝不是独属于中国人舌尖上的浪漫!

粽子的发展史

粽子最早写作“糉”,指用叶子把米包裹起来的食物,最初采用的米多为黍米。

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种植,性黏,又称黄小米,在老祖先的耕作遗址中常能发现它的踪迹,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关于“丰年多黍”的诗句。

先秦时期,北方的粽子又称作“角黍”,依据牛角的形状制成。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以代表耕作的牛。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粽子

《诗经》写周天子秋收后祭祀的《良耜》,其中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的描述。因为在西周时期,牛是最高等级祭品“太牢”之一,用来祭祀土神与谷神,保佑农业丰收,而耕牛不可能大肆宰杀,“角黍”便成了替代品。

这说明粽子本是一种祭祀物品,早在伟大的楚国诗人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说不定,屈原生前也吃过粽子呢。

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将端午、粽子与屈原进行捆绑营销,用相传能驱邪的楝叶、彩丝包成筒粽,来祭奠屈原,进一步丰富了粽子的文化内涵。

屈原作为正义与忠诚的楷模,得到自五胡乱华以来,流落在外的中土人士崇拜。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宜昌秭归屈原祠

到了隋唐时期,南北重归一统,端午节传统基本成型,包粽子、吃粽子从此成为端午最具代表性的风俗。

好吃的唐朝人在研究粽子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功夫”。他们用糯米逐渐取代黍米,使得粽子的口感更加细腻软糯,不再只是节日供品,更是一种美食,还发明了外形华丽的九子粽,以及史上著名饭局“烧尾宴”中的“赐绯含香粽”。

“赐绯含香粽”,以糯米掺入红色香花提炼出的香料包制而成,吃时装盘,淋上蜂蜜。这玩意儿特别金贵,是官府宴会上的名品,故按其颜色冠以官场用语“赐绯”,即皇帝赐予大臣的绯色(红色)。

曾有人考证,现在西安的蜂蜜凉粽子,就是从唐朝的“赐绯含香粽”演变而来。二者做法类似,但比“赐绯含香粽“少了象征权势的红色香料。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蜂蜜凉粽子

此后历代,都保留了端午包粽子的传统。从皇宫到民间,人们不仅吃粽子,还将粽子作为节日食品相互馈赠。

这个传统,至今为止也从未改变。每到端午前后,就是吃粽子的季节,不论是自己包的,还是亲朋好友送的,都吃个不停。

粽子的“甜咸大战”

前几年,浙江嘉兴开了中国第一家粽子文化博物馆,展示嘉兴粽子的起源和当地老字号的历史脉络。

在华夏大地上,嘉兴粽子自成一派,以咸甜适中著称,其中最能打的是鲜肉粽,选用上好的猪后腿肉、江米等作馅,油而不腻,独具风味。

嘉兴、湖州一带自古是稻作区,当地人都是包粽子的能手,制作的美食精巧细腻。鲁迅的弟弟,知名“吃货”周作人在对比南北点心时写道:“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

说到南北粽子,不得不提年年都有的“甜咸大战”。“甜党”钟情于甜过初恋的甜粽,而“咸党”唯爱馅料丰富的咸粽。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肉粽

甜粽的内馅用料五花八门,包括常见的豆沙、红枣、蜜饯等,还有玫瑰、桂花、金桔等花果。

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江南地区的甜粽,则以苏州粽子极具代表性,将豆沙、枣泥、猪油拌入糯米中,煮熟后的四角粽香甜可口。

但苏州人“甜中意,咸欢喜”,不只是“甜党”,也爱吃咸粽。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豆沙粽

咸粽出现的时间,大致与甜粽相同,一般会加入肉类等食材,口味偏咸。

清代美食家袁枚就是一位知名的“咸党”,爱吃粽子的他在提笔风雅之余,发明了火腿粽。即以高质量的糯米,先用箬叶包裹,中间再放入大块肥美的火腿,随后封锅焖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再次揭开箬叶时,肉与米已经化为一体,口感滑腻。

而今,江浙、岭南的咸粽,大多以腌制过的猪肉为内馅,也有少数是用蛋黄、腊肉、叉烧、烧鸡等食材为馅料的。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潮汕粽球

除了“甜咸大战”,南北各地的粽叶也多有不同。

箬竹、芦苇、芭蕉、荷花,甚至是玉米叶,各类植物的叶子凭借其特有的清香,化身为“金牌绿叶”,是“粽子节”的不二配角,在天南地北,各显神通。

南方最常见的粽叶是箬叶。箬竹,是一种灌木型的竹类植物,其叶大而宽,多生长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箬叶

南方人用箬叶包粽,一般先“烤叶”,使其脱水,便于存放,而又碧绿如新,香气不减。醇香的箬叶就这样成为粽子馅料的黄金搭档。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粽子叶

处于热带地区的人们则发现,芭蕉叶也可以用来包粽子,常见于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相较于其他粽叶,芭蕉叶是个“巨无霸”,往往需要裁剪成大小适合的尺寸,而且难以包出经典的“三角粽”。

北方有些地区,会以芦苇叶作为粽叶。芦苇生于江河湖泽,但其叶韧性较差,新手用芦苇叶包粽子可能会露馅。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芦苇叶

端午节的含义

屈原投江多年后,端午不仅与粽子结成千年拆不散的CP,还成为除汉族以外,满、蒙、苗、彝等二十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多个亚洲国家。

但端午,最初并非只是纪念屈原。

端午是外号最多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端五、重五、端阳、五月节、天中节等。农历五月被古人认为是“恶月”,重五日(即五月初五)更是恶日,为民间所忌讳,实际上有一定科学依据。

农历五月,正是春夏之际气候转换的季节,北方多旱情,南方进入梅雨期,气候湿热,虫蠹并兴,容易使人感染瘟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老百姓难免感到惊惧。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端午香包

于是,端午也成了采药祛病、避邪驱瘟的节日,寄托了古人祈求安康的祝福,除了粽子,其余端午习俗,大都继承了祖先朴实无华的美好心愿。

端午当天,有些地方,人们会悬挂、佩戴艾菖。艾草与菖蒲,都有提神通窍与驱除蚊虫的作用。五月多雨潮湿,艾草、菖蒲浓烈地挥发气味,正好可以消除异味,清洁空气,防止细菌滋生。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雄黄酒与香囊

还有些地方,人们饮雄黄酒。雄黄又名鸡冠石,实为一种中药药材,适量使用有杀菌镇痛、消毒解痒的功效,这也是古人消杀毒虫、病菌的秘密武器。

甚至连赛龙舟,也与恶月祛疫禳灾有关。有些地方举办的龙舟活动是“送瘟船”,如清代的广东、湖北等地,就曾流传“以草为龙,以纸为舟”,在抬着龙舟游街后,对其进行焚烧,祈求健康。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2023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南澳)海上龙舟赛

迄今为止,湖北秭归、湖南汨罗、湖北黄石和江苏苏州等地的端午节习俗都成功地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三省四地的端午节各有特色,就连纪念的历史名人也不同,但都赋予了端午节更厚重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包粽子

楚人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同情诗人为国尽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楚国在强秦的威逼下摇摇欲坠,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死作为最后的谏言,唤醒楚人抗争的心。

湖湘水上,龙舟竞渡,是为了打捞屈原,打捞无果后,人们驱散江中的鱼,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让诗人得以安息。

吴人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痛惜他助吴国称霸后,竟遭君王猜忌。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时,留下遗言,要让自己的头颅挂在城头,亲眼看吴国灭亡。夫差得知后大怒,命人将他的尸身投入江中。

后世将伍子胥奉为涛神,东汉时,孝女曹娥为拯救迎涛而溺水的父亲,昼夜沿江哭泣,向涛神祈求,后来自投江水。

那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苏州伍子胥像

端午本为“恶日”,却被赋予了浩然正气。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压抑环境下,端午节得到文化的再构建。

每逢端午,包括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人在内,当时的文人大都想到悲愤的屈原,将屈原殉国的形象推上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峰。这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起到鼓舞士气的效果。

面对亡国危机,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振臂高呼:“如果我们还要让节日存在,就得给它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端午,至此真正成为代表屈原的节日,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正统性、道德感和正义感。

藏在端午里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陈玲玲)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恭王府博物馆展示馆藏皮影精品

    近日,“世间日月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东二区展厅开展。展览以历史上恭王府与蓟州皮影的联系为线索,介绍清代皮影戏在北京城繁荣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清代王府的养班习俗等。

    2024-06-06 09:54 皮影戏 恭王府博物馆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清晰足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首个大型都邑,为研究中国都城规划制度的开端,青铜礼乐制度的形成,最早核心文化的出现,从古国到王国的转折等重大考古、历史问题,提供了关键信息。二里头时代,中华文明实现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转变,二里头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5-30 09:51 二里头文化 中华文明礼乐文化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眼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五千多年前的先民更中意什么样的春日出游穿搭?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024-05-20 10:38 甘肃省博物馆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