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世纪五十年代,伦敦曾怀疑过它的移民,那时意大利商人和银行家因放高利贷而被谴责。但没过太久,这段纠葛也结束了,只留下一些流言,作为伦敦人对商业上的两面三刀特别敏感的证明。1517年发生了“邪恶五月”暴动,外来人的商店和房屋被一群学徒攻击;但暴动被同样迅速地平息,没有给外国群体留下任何持久的影响。很多个世纪以来,这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习惯;尽管有因煽动和金融恐慌引发的暴力行为,这座城市的移民群体总体上得以安居乐业,并同邻居们进行交易和教区工作,采用英语作为母语,互相通婚并且把孩子作为伦敦人养大。
历史上对移民的偏见
任何一个群体的历史都能引发后人深厚的兴趣。在罗马定居时代,这儿有犹太人、非洲人,以及欧洲大多数种族的代表。说他们的生活从那时起就开始萦绕在伦敦,并不是过分的断言。但是任何一段已知的人类历史,都不可能没有受害者。
犹太人很早就经受了偏见和残忍暴行。来自鲁昂大屠杀的难民在1096年到达这座城市,但是最早的关于犹太社区的记录证据出现在1128年。他们不被允许参与正常的商业活动,但是可以出借钱财,这是基督教商人被禁止进行的“高利贷”行为;然后,他们自然因为这市政当局施加给他们的交易而受到指责。1189年,在他们的地区出现了一次暴行,当时“房屋被咆哮的人群包围……因为这些发疯的人没有工具,就用火点燃了屋顶,很快就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火”。很多家庭被活活烧死,其他逃到老犹太区和格雷沙姆街的狭窄通道中的人则被棍打或者拳打脚踢至死。1215年还有另一场大屠杀,在某些情况下,犹太人到伦敦塔避难,以躲过暴徒的劫掠。他们还要忍受那些欠债的贵族家庭,而且,仿佛是对后来命运的奇怪预见,他们还被要求在衣服上佩戴一个标志以识别其种族。那个标志并非大卫星,而是一块板,形似那块被刻上《十诫》的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