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朗读者》第三季的开场白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底地改变世界,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跃。”
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这并非一个新鲜的命题,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
在阔别1000多天后,《朗读者》第三季带着一种时代的张力回归。首期节目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背后的故事。中国的原子钟精准率达到了三百万年误差一秒的成绩。什么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
从《朗读者》第三季可以感受到,文学在这个节目中是“点睛之笔”,它照亮了朗读者的整个人生奋斗故事,具有引领作用。这正是《朗读者》的优势所在。在短视频盛行、一些综艺节目娱乐至上的当下,有太多观众希望通过观看这样的节目而获取精神营养,受到启发,由此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灿烂的。
这使我想到如何重新理解文学在人生中的作用。我们中国古人在谈文学的时候,历来是把“文”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注重“文心”在文学中的核心作用。而讲文学的美,是后来西方美学和艺术观影响的结果,这使得我们古典时代“文心”传统受到忽略。
《朗读者》第三季播出后,我得到一点启示:《朗读者》整个节目实际上是以“文心”去引领朗读者们,同时又以《朗读者》去激活“文心”。所谓“文心”,便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心”——作为“天文”“地文”和“人文”之精华的融贯天地人“三才”的世界基本纹理或感性图式。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文心”,也就是可以通过语言、语文的生活来寻找生活的意义。《朗读者》给我的感觉是突破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让文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心”去,在那里重新寻找文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具有“文心”的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