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三重奏——方力钧和他的学生”展于2023年8月27日至10月8日在上海新艺空间举办,展览以艺术家方力钧和他的学生龚建东、张琳为观察点,呈现两代人、同时又具有师承关系的艺术家基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从各自不同的视点出发,转换绘画图像的生成观念。

策展人俞可写道:“方力钧的学生并未完全承袭老师的绘画态度,而是叛逆地建立了自己的创作维度,用更生活化的视角来解析今天的城市生活与社区空间,回应自己的时代语境和存在感受,这或许就是年轻一代不同的创作思路,他们与方力钧在一起,仿佛是一个基调下的三重变奏,在一种差异性的节奏关系中,共同谱写艺术的乐章。基于这样的理解,展览试图在一个既定空间中,呈现出两代人不同的绘画创作观念,这其中必然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悖论,但这样的差异与悖论恰恰缘于两代人在创作中生成与发展的特殊性,都是对自己所处时代与社会的体验和反映,进而形成多元趋向的价值认同。这也是今天的艺术家寻求自身体验与文化产生关系的本质,也是艺术创作在混合、交融、多层的社会结构中,作用于当代文化的基础。在‘X-IN’这个限定的空间里,用方力钧及其学生的‘三重奏’作为展览内容,正是希望在传承的差异性中,来校对我们关于教育,关于创作的惯性认识,并在回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代烙印时,找到较为清晰的路径。”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

陆琤:这次“新艺”空间展览“三重奏”是您和两位学生,张琳、龚建东的联展。“三重奏”这个名字,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音乐感受,而在意义指涉上似有若无。您怎样想象这次和两位学生的联动展出?希望展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方力钧:

后生可畏!张琳和建东都是非常出色艺术家,我当然希望从年轻人身上获得更多的能量和鞭策。

陆琤:“人”一直是您作品中最大的主题,围绕“人”的本性、处境、欲望......您从近的、远的、静止的、转动的角度来展开讨论,并描述潜藏其中的种种关系。到目前为止,您在作品中讨论了关于“人”的哪些关系?它们在您各个阶段的作品中是这样去呈现的?

方立钧:

人性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又永远处于无限变化中,讨论人性,犹如进了迷宫。无论是人际交往、与自然的关系……

人收获或受祸最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动态地理解和调整“关系”。当然,这既是“陷阱”,也是人最美好的处境和感受。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和学生

陆琤:当代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的作品很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建构起了“人与人、人与理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但如何让这一句话成为具体、生动的内容,而非响亮的口号,其实才是艺术家的核心命题。在用艺术探索“人”的过程中,您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遭遇过困境吗?是什么呢?怎样走出来的?有没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对您充满了启发?

方力钧:

记得1984年单位组织到太行山写生、体验生活,晚上在荒废的蜗皇宫被同事们灌醉了,醉酒的痛苦简直是生不如死,但同时异常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活着”的强大力量;于是我突然生出:与其大老远去体会别人生活的皮毛,不如深挖自己内部的能量源泉。写生是写人生感受、想象,而非街头、农村一角的认识想法。后来这也成了我做出判断选择的内部逻辑。

我们遇到了难以翻越的高墙大山,难以挣脱的枷锁,陷阱,这是显像的困境。但更难以挣脱、难以辨识的往往是在:“天生该如此”的盲目惯性、习惯中。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12-2020,纸本水墨,69.3cm×40.3cm,2023

陆琤:俞可老师在展览前言里提到,您的创作方式是到处游走、与人交流,然后观察记录。而您自己早在2010年的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这本书中就谈到过,长时间一个人在画室工作会有一种与现实脱离的危机感。是“现实主义”的立场让您一直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式呢?还是这样的方式催生了画面中“现实主义”的基因?

方力钧:

我年轻时候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做一个不问世事的纯粹艺术家。但很快发现,世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如果你不想被网住俘获糟蹋,唯一的办法是清楚这种关系:永远像猫和老鼠一样。

让艺术创作和生命体验不夹生起皮,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陆琤:对于艺术家的评价,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说法“不疯魔不成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似乎,无论是作品还是人生状态,“异于常人”才是众人眼中艺术家的极致表现,更是一种可被设定的“身份”。而您很早就希望自己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来从事创作。长久地看,这样的想法,给您这几十年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方力钧:

艺术家是以自己专属的独特语言讨论公共最关切的工作,它存在或被认可的基础是人类关切、疑问的共性平台。就像任何风格餐厅的支撑是人的生命需求。如果仅仅是为独特而独特,打着餐厅名号卖土疙瘩,那就无异街上的疯狗;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表达公共关注和疑问,才是艺术家。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布面油画,90cm×130cm,2023

陆琤: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都喜欢将中国社会看作一个“病人”,创作者则像开了天眼的医生一样会为其指出病灶,甚至开出药方。这种结构关系中,“病人”的角色不仅指向现实社会、也指向身处其中的他者,而“艺术跟人”的关系,也进一步被确立成为“疾病和人”的关系。您在《野狗》中也谈到过这种关系。但在您这儿,颇为有趣:艺术家成了“病人”,而观众是“医生”,这样的角色置换很有戏剧性。在您看来,艺术创作对艺术家而言,到底是一次面向公众的自我解剖,还是一次寻求药方的自我治愈?

方力钧:

听科学家们说:人类对地球物质世界,目前只认识了7%;对地球能量世界,只认识到4.7%。人类还不知道生命中各种基本元素相互组合、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广度、深度的边界。

狭义的理解,每个人都可能是病人;广义的理解,每一种表现都可能是正常的。也许先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一些。

陆琤:您的作品几乎从来都是以“年月日”为题,更像是一种“图绘日记”。即使最广为人知的那张《打哈欠的人》,也只是作品《1990-1991》中的一个形象。当一种个体经验被时代裹挟成为一种符号象征,光环加身的同时,也容易被固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无法自拔。今天看来,您这种不预设立场,没有明确意义指涉的题目,是一种骨子里的叛逆?是一场对既定概念“有预谋”的逃逸?还是您很早就打算将观众从这种“意义狂欢”的模式中拉出来,回到原点,发展另外的可能性?

方力钧:

作品与观众之间是一种全新关系的开始,就好像树生下果实,而鸟儿带着它去不确定的地方,成为新的开始。削足适履、裹出美丽三寸金莲的故事让人听了肝疼!何必非要去规定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呢。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夏,布面油画,80cm×36cm,2023

陆琤:近3年您的创作主要围绕用水墨记录您朋友们的瞬间情绪。在每一个具体、夸张、调皮,甚至有点“二次元”暗黑的表情中,都凸显着一种机器视角下的无限“逼近”,这也形成了这些作品中“非典型”的相貌特征。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太可能用自己的眼睛以这样的距离和视角观察人,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画面中所呈现的这种微距是您的一种心理角度吗?它代表着什么?在机器视角所形成的“压迫感”和水墨宣纸所晕染的“亲和感”双重叠加中,您希望让这些面孔呈现出什么效果?

方力钧:

曾经看到过一篇教科文组织的宣言,大意是:生物品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

艺术家的工作不应该使世界越来越格式化,越来越多马赛克……而是让宏观世界更广大,微观世界更细微……艺术家无论以何种方式,符合这一方向,才称得上尽职尽责。

陆琤:这次和您一起展览的两位年轻艺术家是您的学生,张琳和龚建东。您是老师,同时又是繁忙的艺术家,平时和学生们的艺术交流怎么展开呢?会讨论哪些话题?您觉得自己对他们最大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方力钧:

这个应该问他们俩。我以自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同他们交流,不知他们有否收获。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张琳,醒目的柔软2,布面油画,100cm×80cm,2018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张琳,被灿烂的与被毁灭的125,布面油画,80cm×36cm,2023

陆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意愿,只是这些意愿将如何被转化成为艺术的逻辑,或者被艺术史所选择。在您看来,学生们和当年同样年纪的自己有哪些不同?他们在艺术价值的选择上和您有哪些差异?

方力钧:

大熊猫好好活在大山里,却被人以国王贵族般的待遇请出来;老鼠、蟑螂始终梦想想跟人类共生共存,却被人发明各种工具、方法、毒药灭之而后快。市场上常见到把柴狗染色化妆成大熊猫的,花大力气博人一笑而已,谁会当真呢?

具备非你莫属的稀有、唯一、独特、不可或缺,给人惊喜……是艺术家的最基本的入场券;不配做标本、没有研究价值的动物,自己跑到实验室也没用。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龚建东,图像废墟——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布面综合,100cm×100cm,2023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龚建东,图像废墟——我们穿行于其间,布面综合,180cm×140cm,2023

陆琤:您是学院派出身,现在也在大学带研究生,但又不是完全的体制内教师。根据您的经历和观察,今天的教学环境和您那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些对于一个人的艺术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方力钧:

教育承载了各种社会立场、身份定位、利益、梦想的功用,各方努力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如今社会阶层板块化、固化越来越严重,不能尽早明了个人的身份定位,理想需求,并为之努力,就意味着提前陷自己于困境中。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布面油画,40

cm×50cm,

2023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23春,纸本水墨,40.5cm×44cm,2023

陆琤:在20世纪90年代,您曾是“后89新艺术潮流”的代表。而今天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潮流艺术”已经迸发产生。作为“潮流”的前辈引领者,您如何看待不同时期的这两股艺术“潮流”?

方力钧:

修辞学的魅力四射,以至于衍生出广告、推广、企划……各项事业。作为艺术表达、风格的基础,人的关切、欲望、想象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的所有发明、材料、工具、方法无一不围绕这一点。

“潮流”一定会产生属于自己时代的伟大成就!但并不是号称潮流的都有价值。社会鱼龙混杂,为利益而口号,止于口号无处不在……即便在科学、工业等具有硬性考核指标的领域,我们都不断看到许多玩弄书面文字游戏以获利的故事,在无法以具体数据做硬性考核的人文领域,就更易落入“新一代”的修辞幻境中了。

陆琤:您曾说过“称自己是现实主义者是很大的褒奖”。现实主义也成为贯穿您不同时期创作的基调。这样的立场,也让您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因观察人的“痛感”而带来的思想上的“沉重感”,这似乎也是50-70这个年龄阶段的艺术家作品中的共性。而这种“沉重”在您的学生所代表的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并不太明显,即使他们涉及的仍然是关乎现实的严肃话题,但在形式的选择和视觉的呈现上更愿意“轻松”。米兰·昆德拉曾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讨论过“轻”与“重”这组生命质感。作为一个秉持“现实主义”立场的艺术家,面对今天媒介社会,泛视觉化、意义碎片的“轻质”状态,您觉得艺术能够长期承受这种“轻”吗?

方力钧:

从现实生活态度、艺术作品特征,我看不到你所说的、一概而论的巨大差异。我们小时候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居多,现在则是高铁、飞机并用。从工具看,当然是划时代的不同,但从人的内心梦想来说,都只是助力人更快更远的梦想。如今,人类对未来期冀的紧迫并未因此改变。就像手心手背是一体两面,轻重也是这样。但在精神意识、现实处境、创作语言、时间跨度……将不同纬度上的“轻重”混为一谈,就会成为一个大的陷阱。比如我们要去旅游,有人认真做攻略,高强度适应训练,当然比躺在床上幻想风花雪月的梦游者“重”了些……但当我们看到一次又一次的旅游者盲目陷入各种绝境时,轻重的天平瞬间逆转了。再比如,命悬一线的轻与两百斤的大胖子坐在桌旁大口吃肉喝酒,哪个更沉重?所谓按下葫芦起来瓢,现象和本质、发展未必表里如一,何况是将多种维度混合纠缠在一起。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方力钧,2016,木刻版画,244cm×366cm,2016

陆琤:这两天再次翻阅《野狗》这本书,腰封上的宣传语是“人生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如何成就人生,看艺术成功学”。无疑,您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艺术家。今天,如果您的学生向您求教,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您会给他/她什么样的建议?

方力钧:

屎壳郎、驴粪蛋、驴排泄的却是屎壳郎的宝;螺丝钉与螺丝帽只有匹配了才算成功,否则就是废物。

艺术的功用是多样的,比如踢球,马拉多纳是成功的,但高俅踢的更成功。和珅是成功的,但也是最失败的。每一个人,应该各自匹配的螺丝帽。

陆琤:现在是2023年。30年前,也就是1993年,历史的高光突然集中到您身上,让方力钧成为了方力钧。如果现在的自己能穿越回去,您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方力钧:

当年正好30岁,每天跑步、游泳,精力充沛,工作欲旺盛,酒量好,贪玩,能熬夜,不知疲倦,尽情享受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时对你上面的描述毫无察觉。

方力钧:别忙着下定义,我们的生活会更有未来、更好玩儿

三重奏——方力钧和他的学生

展期:2023年8月27日—2023年10月8日

地点:上海新艺空间

编辑制作:夏清绮吴思奇(实习)

审读:徐可吴蔚

设计:陈绿竞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五千多年前的氛围感穿搭是这样的!

    眼下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五千多年前的先民更中意什么样的春日出游穿搭?三个看点带你认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2024-05-20 10:38 甘肃省博物馆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