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文化频道

文化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沈嘉禄:针尖上的上海人

“做人家”注释了上海人的禀性,又潜隐着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

沈嘉禄:针尖上的上海人

1979年竖立在大场镇南大路十字路口的高空交通指挥岗亭种楠摄

上海人的好家风之一就是“做人家”。“做人家”,是勤俭持家的通俗表述,例如:“张家嫂嫂真做人家,一块红乳腐筷头笃笃要过三顿泡饭呢。”

“做人家”作为特定时期、规定情景下的常用词汇,注释了上海人的禀性,又潜隐着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也是“被低调”的评估。

“做人家”作为一种集体性格,可从《玲珑》《妇女时报》《良友》画报等报刊文章中一窥草蛇灰线,进入互联网时代,依然在上海人的血管中快活地流淌,甚至延伸到投资置业、家居装潢、招商引资、环境绿化、市政建设等方面。有人说:上海人不大会浪费,这是优点;但束手束脚,气魄不大,错过许多发财机会,这又成了缺陷。

我以为: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做人家”的审慎与内敛值得讨论。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是一座超负荷运转的工业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为全国城市之冠。于是作为一种资源,厂里的劳防用品也被上海人开发利用。如纱手套,根据不同工种,一个工人每年可领到几副或更多,用得当心点,就可省下三四副,交到当家人手里,集腋成裘,拆开来染成红的绿的,结成一件纱衫,让孩子穿着上学去。保暖性稍差,但总能抵挡一下风寒。

一线工人每年还能领到一两套劳动布工作服,倘若三班倒,还能配给棉大衣,两三年一过也可省下一件,给“长发头上”的孩子穿。有时候我看同学穿起了霸气十足的高帮跑鞋、翻毛皮鞋,就知道他老爸是干什么的了。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吐槽上一代人揩公家的油,但老上海用一句话就把你顶回去:小赤佬,你没经历过这种日脚,不要讲风凉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淮海中路一家服装商店的橱窗里,我看到这句口号被写成了美术字,下面陈列着一件做工十分考究的皮夹克,猎装款式,线条流畅。这件皮夹克相当迷你,摇篮里的“小毛头”也套不上,纯粹是一件标本。它的全部奥妙浓缩在卡片上的说明文字:皮夹克的材料是从一只旧沙发上割下来的。

沈嘉禄:针尖上的上海人

1984年10月15日,本市橱窗设计评比,获奖橱窗周铭鲁摄

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领会口号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大概就是上海人的“心机”吧。

实际上呢,“缝缝补补又三年”之后,那件历经迭代的旧衣服还舍不得扔掉,女人会沿着线缝将它拆开,刷了糨糊褙硬衬。硬衬用来做鞋面内衬,外配黑色直贡呢,内衬龙头细布。那年头男的穿松紧鞋,女的穿搭襻鞋,冬天则有蚌壳棉鞋或缚带棉鞋。黑色直贡呢面子加白塑料底的松紧鞋属于时髦货,店里卖三元六角一双,对不少多子女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DIY就能省下不少钱。松紧鞋被叫作“懂经鞋”,这是上海人的密语,“懂经”二字内涵极其丰富。

鞋面鞋底配齐后,送交皮鞋摊请老师傅绱一绱。运气好的话会遇到聋哑师傅,手艺更加精进,盖因不受外界干扰耳。在我读中学时,逢年过节才能穿一双白塑料底的松紧鞋,平时穿作为“B角”的咖啡色塑料底松紧鞋。

破布的另一个辉煌终点是扎拖畚。上海人多有洁癖,蜗居仅能容膝,但地板始终一尘不染。光脚板接触凹凸木纹的丝滑感觉,已有N年没享受到了。

沈嘉禄:针尖上的上海人

1983年9月4日下里弄为用户修缝纫机(缝纫机二厂)应富棠摄

那时上海的主要商区要配置几家有点规模的布店,比如三大祥:协大祥、信大祥、宝大祥。看到“三巨头”鼎足而立,上海女人心里笃定。布店有时会抛售零头布,所需布票很少,价钱又便宜,消息放出,喜大普奔。零头布可做衬衫、短裤、背带裙、越南衫等。还有一种才手掌大小的三角形彩色织锦缎边角料,论斤卖,这大概是服装厂的“厨余垃圾”。上海女人照样能拼出一床色彩斑斓的被面子或一条窗帘、一块台布。女人是天生的艺术家,这句话套在上海女人身上一点也不过分。彼时上海女孩子成家,“三转一响”中最要紧的基本建设便是缝纫机,它是能生蛋的“母机”。

上海女人结毛衣也是一把好手,在马路上、在电影画报上多看几眼外国女人,马上就会“变戏法”似的结出某种花式的毛衣,还一本正经地命名为“罗马尼亚式铰链棒”“阿尔巴尼亚花”等等。

沈嘉禄:针尖上的上海人

1984年10月1日,国庆之夜海员俱乐部举行联欢周铭鲁摄

让外地朋友想不到,上海男人也会结毛衣噢。结得最好的男人在哪里?远洋轮上!万吨巨轮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若是风平浪静,船员就以结毛衣来与时间周旋。跑一趟欧洲,老婆孩子的毛衣都有了。俗话说男做女工,越做越穷。不过上海男人胸有朝阳,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也是结毛衣高手吗?有一次电视台举办结毛衣比赛,男嘉宾妥妥地站上了C位。再告诉你一个细节,大上海一度风行棒针衫,结棒针衫的人一多,不仅导致圈圈绒脱销,连最粗的竹针也买不到了。上海男人真聪明,将电焊条上的白粉敲掉,两头磨圆,嘿,好使又耐用。

前不久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十年居上海——鲁迅之日常”,我在展览中看到了鲁迅用来修补、装订书籍使用的锥子、割刀、针线等工具,还看到了他自己设计并缝制的包袱皮,从构图到拼色,既传统又摩登。大先生用它包好图书昂首挺胸地走在北四川路上,时尚先锋,从容洒脱。

在今天物质丰富的时代,有人认为上海人“做人家”的秉性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错,今天的上海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比以前多得多,旅游、教育、健康、养生、艺术品收藏等方面的预算也相当宽松,更何况上海人投资基金、保险、股市和房产的热情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无怨无悔。

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做人家”有利于防止骄奢淫逸,降低碳排放。当然,“做人家”在今天必须赋予时代的审美,要与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对接。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上海人对物质消费的审慎态度应予肯定。社会越文明,消费越理性。

(责任编辑:陈蕊 zx0180)
关键词:

相关报道:

    推荐阅读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绘就中法艺术交流的动人风景

    日前,中国美术馆策划推出“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纪上半叶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讲述中国现代雕塑与法国艺术的源流脉络。

    2024-05-09 09:53 中法艺术交流 中国美术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殷墟博物馆深入解读商文明,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2024-04-09 11:18 殷墟博物馆新 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总量14万余件,特色藏品有农业古籍、传统农具、彩陶、票证、农业宣传画、高密年画、土壤标本、农业蜡果等,其中一级文物213件。馆内设有基本陈列“中华农业文明”、专题陈列“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土壤标本”“彩韵陶魂——田士利捐赠彩陶展”,还有农业科普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事园等,生动展示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农业文明。

    2024-03-26 09:42 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吴兴”为湖州古称,自三国始立一直都是江表大郡,两宋时期,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商业繁荣,文化兴盛,“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留下了众多名园佳构,形成了以山水泽地园居为主的别业集群。

    2024-03-19 10:47 吴兴河 湖州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创新力量驱动文化“出海” 上海制作闪耀世界舞台

    上海,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正日益深入践行其文化使命,搭建心灵沟通之桥,修筑文明互鉴之路,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中国。

    2024-03-15 10:37 文化传播 上海制作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曾有短剧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竖屏短剧世界里,主打的就是一个‘白日做梦’,我们给用户提供的就是情绪价值。”如今,这份情绪价值的投喂对象直指年轻人。

    2024-03-14 10:41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平遥坚持保护为先,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古城特色,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拍热兴起后,平遥县职能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指导、培训,同时加强对旅拍行业的监管,确保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2024-03-11 10:14 文旅融合 平遥古城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金庸百年诞辰纪念 ——金庸笔下的疯女人

    不久前,有朋友和我聊到金庸,谈及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说到金庸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小说,里面的女性均有血有肉,不是纸片人。朋友还举了“梅超风”和“叶二娘”两位为例子,说她们均有悲惨的过去,导致她们成为小说里的“恶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这属于金庸小说的现代笔法。

    2024-03-08 10:04 金庸百年诞辰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漫步殷墟博物馆新馆 聆听商文明回响

    3000多年前的陶三通、铸有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殷墟,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

    2024-03-05 10:13 殷墟 考古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要道,甘肃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大西北,既有过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也因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24-02-28 09:52 “一带一路” 甘肃文旅

    中华网文化头条号

    中华网文化微博

    联系方式

    频道合作
    负责人
    chenjing@zhixu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