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盛会、文创市集、国风游园……9月9日,北京鼓楼,游客正沉浸体验一场古风古韵的“时光音乐会”。这是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演艺京城”主题活动之一,通过探索演艺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为市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演艺体验。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突出新业态发展导向,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供给丰富多元、文化辐射力不断扩大,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为城市发展赋能。
科技赋能,开启文化新体验
皑皑雪山、九曲黄河、秀美古城、广袤草原……位于隆福寺二期的“环游天地”项目甫一试运营,便受到观众热捧。“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科技,让游客感受更加真实的飞行体验。”运营方北京旖飞董事长吕明鸿介绍。
近年来,北京大力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北京文化新业态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0.8亿元,同比增长19.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
北京还推动传统业态向“云端”转型发展。通过数字科技与传统业态有机结合,推出“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应用场景。
9月13日,当话剧《暴风雨》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超高清信号将表演实时传至千里之外的江西景德镇陶溪川大剧院,两地观众同步享受艺术盛宴。其中,“8K+5G”超高清视频业务转播车功不可没。科技也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宫吉成介绍,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已累计播出近200场,全网点击量超50亿次,成为国家大剧院重要文化品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到广州游历时记下不少新鲜见闻,其中“最奇者”还要数“画小照”: 坐人平台上,东面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古往今来,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到北欧海域的维京人,语言、文化、社会形式迥异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一代代流传着属于自己的精奇志异。似乎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神秘力量和魔法生物的幻想和探索是不分东西南北、无论古今中外都能参与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