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背后有哪些原因?听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景迈山它是一个茶文化景观,它有很多特定的自然因素,比如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分条件。还有大家看到的云雾,景迈山的云海不仅景观非常漂亮,对冬季水分的补充也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这些都是它特定的自然条件。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林间开垦、林下种植,这是整个景迈山核心的技术里面或者核心价值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在森林里面,没有把森林全部砍掉连片种植,而是选择了居住点所在的周围地区,来开垦一小片。对每一小片它有林下种植,保留了大部分的乔木,然后充分利用了自然的生态系统,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提供养分,就解决了我们农业生产里面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就是病虫害的防治和养分的提供,靠有机的方式实现了我们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当然“灵”实际上就是神灵,更多的是一种我们要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山里的树不能随便砍,山里面的水不能去污染,不能随便去开山采石,所以是朴素的生态伦理。在这种伦理下面,发现了很多高超的生态的智慧,它的土地平面的利用方式和垂直的利用方式,它的村寨的建设技术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另外还更重要的就是它的特殊的相对封闭的一个小的地貌单元,这样也是与它的这种茶的遗传基因,还有它的这些文化的传统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景迈山古茶林如何成长?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故宫博物院近期举办“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以展览形式,展现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丰富。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历史上,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态度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从当时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接收学生、传授学问。司马迁曾描述了孔子一生收徒授业的奋斗情况:“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孔子门下三千徒相立、七十二贤人的情形。
一个沿街挑担卖饼的,能在“县中心”住独院两层小楼,还养得起漂亮妻子当全职太太。这人是谁?说他是卖炊饼的武大郎,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武大郎(宋文华饰)卖炊饼。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丁忧,又称“丁艰”,是中国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最早在周朝就有“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一说,后来又变成“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丧,提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足以当大事”的丧礼思想,由此形成了“丁忧”期间不婚娶、不宴饮、不作乐、不生子、不外游等一系列严格的丧俗行为规范。
最近“显眼包”三个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物件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又有点丢人现眼。在被网友们广泛使用后,引人注目的“显眼包”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下去理解。与此同时,不少网友还将暑期去各个博物馆打卡的有趣文物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并将其命名为“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于是网络上关于“显眼包”的热度再次冲上热搜。这也不由得让现代人思考起一个问题: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究竟是什么样?
开学了,不少学生家长正在给孩子准备开学装备,入学需要准备什么,对新生而言,书包、笔、笔袋、橡皮、尺子、涂改液等肯定少不了。不论古今,孩子入学都是家里的大事。那么古代的开学装备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