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鸡年话鸡 四川有四种“鸡”是国宝级珍禽

2017-01-23 11:35:20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外来鸡大多生长较快。”李娟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本地鸡的发展,“从统计数据来看,四川人吃得最多的还是青脚麻鸡,也都广泛分布于四川的乡村。”所谓“青脚麻鸡”,也就是人所熟悉的大红鸡公。

目前“跑山鸡”正走红

“成都规模化养鸡,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秘书长邹平说,在此之前,成都养鸡都以散养为主,80年代则出现国营养殖单位——“华蓉公司”,开始了规模化养殖。

后来,由于本地鸡生长周期长,一种叫艾维因的速成鸡开始进军成都市场,“它是不少快餐店常用的鸡。”邹平介绍,这种鸡,一般40天左右就能长到6斤左右,“一般本地鸡,得大半年左右的时间。”

从2008年左右开始,成都探索了另一条养鸡道路——生态养鸡。“经过疫苗注射等工序后,将鸡交给农民散养,一般6个月左右,肉质达到最佳。”她说,这种鸡目前很受市场欢迎,“就是俗称的跑山鸡,也是当下正走红的鸡种。”

对于未来,邹平认为,成都养鸡将会更加规范化,更注重安全、生态,“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知篇

史上最感人的一次约饭跟鸡有关

鸡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家禽,它和狗、牛等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一个见证。与此同时,能不能养鸡,吃不吃得起鸡肉,是物质生活是否充裕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此延伸,以鸡尾菜肴待客,成了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在唐诗里凝结成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想想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好友谈谈桑麻,喝喝酒,多么温馨的画面,而这画面当中,就有鲜美的鸡肉。

而从“杀鸡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关于友谊的感人故事。例如成语“只鸡絮酒”,据《后汉书》记载,讲的是汉朝的一个名为徐稚的读书人,其学问渊博,为人高雅,为世人所称道,朝廷太尉黄琼闻其贤名,于是推荐徐稚去当官,而徐稚无心于功名,只喜欢闭门读书,做一个安静的君子,于是屡次推辞,似乎完全不领略黄琼的好意。然而,后来黄琼死了,徐稚却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鸡,不辞路远,自带干粮去黄琼的坟前祭奠,并且放声大哭,表现得很悲痛,祭奠之后也不告知别人姓名,“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说明徐稚虽然推掉了黄琼的推荐,但不等于他没有领情,而是心存感激,引黄琼为知己,成语“只鸡絮酒”的来历就是这样的,后面蕴藏一个感人的故事。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