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这里起步:“十万大军”奋战丹江口

2018-02-01 12:40:00    人民政协报  参与评论()人

1972年春,离闸首较远的上游民工陆续迁到总干渠中、下段施工,指挥部成立了总干渠工区。同年年底,总干渠开挖全面开始。总干渠两侧坡水排水入渠、生产桥等建筑物很多,其中北排河入渠工程有五处跌水,以四号、五号为最大。为保证技术力量,就让渠首工区的地区水利工程队同时承担闸后公路桥、北排四、五号两处跌水及下洼闸枢纽四个点的施工,民工配合土石方开挖及沙石备料。1972年底发现了闸底板和胸墙有裂缝,1973年春又进行了灌浆处理。

至1973年上半年,渠首闸基本建成,总干渠主要建筑物建设进展顺利。邓县革委决定施工重点向灌区转移,成立灌区指挥部,先抓刁灌总干一支和一、二斗范围3.7万亩试验示范灌区建设。成立和尚山采石场,担负石料供应;成立柏林指挥所,负责刁灌总干渠从下洼到陶营段建筑物的施工。

在此期间,淅川提出了库区移民“远迁不如近迁,近迁不如后靠自安”的要求,南阳地委决定将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划归淅川县,包括两个公社的29万亩耕地及其范围内的矿产资源都划给了淅川。1973年夏,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民工撤出工地,剩下的任务重新调整分配给在工地的各营分担。

1974年大闸全部竣工。至此,已按“南水北调”远景规划,完成了4.4公里长的引渠工程和渠首闸。包括灌区在内共计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1974年夏,引水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可送水到刁灌总干一支及一、二斗,即“三万七”试验示范灌区。

1974年8月16日,陶岔渠首举行通水典礼,河南广播电台、《河南日报》分别报道了消息和《愚公喜引丹江水》长篇通讯。

1967年6月至1977年7月,十年之间,数万人艰苦卓绝奋战,按引水500-1000个流量建成了由4.4公里引水渠和陶岔闸、引丹总干渠等组成的引水工程。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为“南水北调”铺下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完成了陶岔下洼8公里输水干渠和下洼至彭桥近2公里退水渠;完成了刁河灌区总干、南干全部、北干10公里及排南、姜湾、汤营、南一、南二、北一等6条分干;灌排系统共建成各类建筑物3000多座,支斗农渠控制面积近50万亩,为整个河南引丹工程开创了第一个灌区,也为邓县的122万亩耕地年引水6.45亿立方米。

10年,邓县人民创下了引丹陶岔工程光辉业绩,而引丹陶岔工程又磨炼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和英雄。它充分体现了邓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奋不顾身、乐于奉献的顽强斗志,团结协作、敬业爱岗的高尚风格,务实创新、开拓前进的科学态度。

(本文选自河南省邓州市政协编辑文史资料《印象邓州》)

首页上一页...4567 7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