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

2016-09-09 12:09:32      参与评论()人

教育投资:中产阶层的自我企业化管理

《小别离》中的70后父母出生于物质匮乏却相对平等的计划经济时代,成长和奋斗于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红利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当他们的孩子进入初中,社会转型期的红利即将消耗殆尽,阶层固化的趋势已难逆转,这时他们作为中产阶层特有的身份焦虑便体现出来了。以剧中的三个家庭为例,地产商父亲可以不在意孩子的成绩,只要把孩子送出国镀金回来接手家族企业即可;社区医生和出租车司机的家庭只能指望学霸女儿自己奋斗逆袭;而公司高管和眼科医生组成的典型中产家庭则处于两者之间,一方面对女儿实施虎妈式的高压教育,而当发现收效甚微还影响女儿的身心健康时,他们也便转而选择把女儿送出国,帮女儿规避残酷的竞争,走一条“捷径”。

70后、80后的父母们面对的,是一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严重分布不均的现实。寒门确实很难再出贵子,家长的教育投资包括家长掌握的社会资源,对孩子的未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生产(即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上一代人的经济积累,会通过一种价值转码(value transcoding)的方式,转化为下一代人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其次是文化素质(quality)如何被量化(quantify)的问题:要么通过官方认可的考试系统(中考、高考)量化为分数和学历,要么通过在市场上参与交换,从而转化为金钱或所谓“成功”。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本质,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空间。

《小别离》中亦不乏对现行应试教育制度的反思,黄磊扮演的男主角就指出,他在学生时代学习的抛物线、反比例函数,学过之后就都忘了,自己也搞不懂当初学这些有什么用,海清扮演的妻子则道出了作为父母的无奈:“对不起,考试它考这些”。然而比这种标准化的应试制度更根深蒂固的,是人们对所谓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标准化理解。即便家长为孩子选择了高考的替代方案,避开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却避不开那种“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就完了”的思维局限。接受教育,本来源于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挖掘和实现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难以摆脱功利色彩,通过昂贵的投入和高强度的训练,培养出所谓“高素质”人才,并在市场中将这种“素质”转化为交换价值,参与竞争,“变得有用”。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