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清华自建博物馆,核心词是“艺术”

2016-09-13 13:09:14      参与评论()人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挽联写在清华学校研究院专用的红格八行笺上,现在所见纸页已陈旧泛黄,红色的行格也已模糊,陈寅恪的字墨浓淡相间、清晰易辨识。

该幅陈寅恪的手迹是美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邓以蛰所存,由邓家的后人捐给清华大学。陈寅恪当时拟了这副对联,请邓以蛰写成大字挽联以便悬挂在王国维的纪念会上。这幅手迹是陈寅恪写给邓以蛰的底本。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邓小军说:“陈寅恪手札中‘灵鉴,后学陈寅恪拜挽’之后的内容出版时都删掉了。寥寥一纸,当时、现在,是两种文化,已然根本不同。”

清华文物收藏

与建博物馆始末

杜鹏飞介绍,清华的校内收藏有两大脉络:一个是清华历史上的收藏,清华自1911年建校,迄今有105年的收藏历史;一个是清华美术学院(前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收藏,该院始建于1956年,迄今已有60年的收藏历史。

“构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是前工美的脉络,工美历史上的前辈们通过收藏、购买、国家调拨、捐赠构成其藏品内容,现在的展厅中,古代书画、陶瓷、家具这几类展示的都是工美的藏品。”杜鹏飞说。

他介绍清华大学的收藏及建馆情况如下:

1926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李济主持了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带回一批文物,当时在清华就成立了考古学陈列室,主要为教学研究提供支撑。

这一脉络一直延续到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到长沙、到西南、到昆明,这个阶段这批文物也在跟着走。在西南联大时期,清华的社会学系、历史系仍旧非常重视在就近地区开展研究,在西南做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调查和文物征集,所以也有一批西南地区的文物在当地开展的考古。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