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马连良先生留给后人的启示

2017-10-26 14:11:37    梨園雜志  参与评论()人

《打严嵩》马连良饰邹应龙

今天的京剧舞台上,从舞台设计、服装盔头,一直到念白,马派简直成了京朝派须生一行的代表。着名的戏曲研究家张伯驹先生,当初是绝不恭维马派艺术的,然而最后为马先生所撰的挽联,也珍重地道出了还是马先生为“最”的公道评价。

从马连良的艺术道路,我们能不能从反面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对于一些青年演员来说,今天的条件太好了,太优越了。对他们的成绩,报刊上还一味地表扬,批评两句对他们来说大概就是最大的逆境了。希望青年人能正确对待颂扬和批评,特别要注意身处逆境时,如何将不利的条件,化为成功的动力。马先生的经验是很值得青年人参考的。

(2)马连良先生的眼睛

外行人与内行人谈戏不同,内行人多从表现手法来谈;而外行人却多从有什么感受谈起。马先生的艺术给我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一点,是从他眼睛里放射出来的艺术魅力。

老生常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眼睛是沟通演员与观众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人们看戏的时候,当然要看整个的人,然而最多的时候,还是要看演员的眼睛。所以,眼睛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太重要了。

马先生的眼睛并不大,而且常常是微微睬着,并不让它的光芒大放出来;然而,他表演得深深动人的时候,常常正是在这含而不显却变化玄秘、虽不盈寸的两只眼睛上。仅就记忆所及,列举数例,做个说明:

注意马先生的眼睛,是从看马先生《甘露寺》后部饰鲁肃之后开始的。那次我是坐在剧场的右侧前面第二排。鲁肃下场念对儿:“如今不听我言语,损兵折将这后悔迟。”(注:原词应为“中计败兵这后悔迟”)那时马先生的表演是边摆右袖“一、二、三”,抬头“八”翻手大绕袖,“大”转身,“仓”亮住,然后“冲头”下场。就在这“一、二、三”左右摆袖时,马先生是眼随手走,而我眼则随他眼而走,已经被他引得我有些不暇应接,而他那一抬头时,两道目光则从袖子霎地一直射向了观众的最后一排,紧接着绕袖,眼神又返了回来。距离之远,是近在袖口,远在剧场后排;时间之促,只在“八、答”之间;眼光之神,竟引得我噌地一下子站了起来,随着他的眼光,也看向了最后一排。这眼光多么能引人,多么有力量,真是其急如闪电,其光如明灯,其力如下令。我则完全成了他的俘虏,悉听尊命了。

由此我开始注意他的眼睛。像这种可以运用眼睛的地方,固然容易显示他的艺术神采,而一些不显眼的地方,他的眼睛也极能传神、示意表情而吸引观众。

(3)马先生的《清官册》

《清官册》一剧是马连良先生从早年就喜欢演出的一出名剧,也是念、唱、表演同重的一出典型老生戏。虽然是一出传统老戏,许多名家都有,甚至于一般演员也都能演出。但马先生演得有自家特色,更得到众家称誉,竞相摹效,成为一种定型的艺术珍品。以马派特色树在艺林,立为宗法,的确凝铸着马先生实践及灵感的心血。现在崇仁先生把它整理出来,留给人寰之间。庶几可以使马先生的艺术光彩永葆焕发,可以使后学者学习有所遵循,使马先生艺术的追随者得慰良殷。故,我愿说一点自己的感受,以奉诸公,敬请指教。

戏的情节本自宋仁宗时期潘、杨两家的恩怨事件,加以敷衍而成。固然有着艺术的渲染,但表明了人们的倾向与感情。马先生正是根据着这些,而使活在人们心中、传续在人们口中的心愿,以京剧的艺术手法给予了充分恰当的表演。

对于这出戏的演出,马先生匠心独运,赋予了一些耐心咀嚼的意味。

引子诗,词有不同,各有各的特色,皆无大碍,但有讲究与否的问题。定场诗的第二句,一般是“中状元青史名标”,马先生则念“中进士青史名标”。事实上,寇准中的是进士,的确不是“状元”。这种用法,就看出马先生在戏理上的严谨。



《清官册》马连良饰寇准

独坐馆驿的[二黄三眼],马先生唱得满弓满调,字正腔圆,诸如“独伴孤灯”的“灯”字,行腔放音以及“e”为主,最后稍一闭嘴,“n“字抵颚,“灯”字音清韵准,极见嘴里讲究。转入[原板]之后,字字交待清楚,不时夹上一点京音,也很得体,似乎更接近了“口语”。尤其在“唱”中的说明语言,绝不拉长拖腔,以免耽误理解词意。诸如“哪怕潘仁美他是皇亲”的“亲”字,“七品官升御史感谢皇恩”的“恩”字以及后边的“把贼问”的“问”字,“说分明”的“明”字,“发笑声”的“声”字,都是字出即止,既干净,人们听来,又十分清楚。

第四场,公公来下礼单,公公翻脸,掷下礼单,“暂离西台地”下,马先生一声“这王法”,翻袖亮相,念“不殉情”,身上边实,语势严正,一脸正气,情理肃然,令观众心中淤积一抒。

必须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站立在宫门发笑声”之后,寇准从心中不免放出一点得意的笑,难免自然地放出一点声来;不料被公公一声“啧”给吓住。在喜与惊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马先生做出一个身段,他在一个“八答仓”中,抬腿、亮相,合情合理,惊喜相凝,都表现在了脸上,一个怔神,一声“哦”,然后左手捂口,右转身,出马鞭,顺势而下。这是马先生特有的一个身段,时间很短,内心极为复杂,而都完好地表现出来,马先生的身上、手、腿、姿势、特别是眼神,都明确无疑,层次清晰,完全取得所有观众的理解,诚然艺术大家的“点睛”之笔。

第六场,马先生上唱一句“御史衙前离鞍镫”,下马,进门,归中场,接唱“两旁衙役呐喊声,吩咐忙打这升堂的鼓”,“鼓”字的处理,真是神来之笔,无论情节、旋律、节奏、身段、锣鼓,都达到了天衣无缝的高度,“升堂的”三个字都是“2”字,这平直的声调,只在节奏上有两松一紧的跌宕,“鼓”字则落在“1”上,稍稍一拖一纵,加“哇”,“561”,仅顺势抒腔,稍稍一点,干净、明快、单摆浮搁,不拖不坠,下边紧紧上“咚咚”堂鼓,真是妙到不容毫发的严谨、顺适、明朗与畅达。令人听来、看来,一时只觉处处合理合情,或许仓促之间想不到它的滋味,然而稍加品味,便会觉得马先生的艺术底蕴,实在是深沉丰厚,但表现却是明洁爽利,真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意境。

最动人的地方当然是审潘的白口。

第一段从“只因你子潘豹”开始,到“打来了连环战表”,马先生娓娓念来,虽是平铺直叙,但丝丝入扣,情理明白。

第二段从“你这老贼在金殿讨下了帅印”开始,直到“气呕身亡了”,在叙述呼延老将军的来龙去脉,清楚明捷。

第三段从“黄道日期你不发兵”起,到“两狼山下”,直接说到杨老将军的实际情况,马先生念到“只得杀一阵败一阵,杀一阵败一阵,败至在两狼山下”时,情急气狠,一声声加快,然而却字字清亮,“山下”的“下”字,最后一甩,情真意切,听者为之动容。

第四段从“那杨老将军......”起到“李陵碑下”,马先生念到七郎被箭射死,一个“箭”字,念出了潘洪的歹毒残狠。“李陵”的“陵”字,声向下沉,一声叹息,极度的表明了寇准对杨老将军忠烈悲壮的钦佩与慨叹,“碑下”的“下”字,更完全的表示出自己万分悲恸的深沉感情。

第五段,说明一切之后,归到潘洪的罪行结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卖国的奸贼”,一个“贼”字,马先生念得气愤语实,声沉义正。是艺术的积聚升华,是生活的感情凝结。

念白是马先生艺术中的一个必须提到应有高度来认识的亮点。前辈们说“千斤话白四两唱”,良有以也。而马先生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卓越的成就,他的白口,可以说是“没有胡琴的唱”,为后辈做出了榜样,是为一代的典型。

每看马先生的演出都有一番新的体会,收益良深,而百观不厌。这是马先生艺术感召力所致,非细细咀嚼不可。心中有此感受,愿意提出来,就教于各位专家。

(4)马连良先生影集

影集,把许多照片集为一册,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方面的满足。一位艺术家的影集,一定特别展示一位大家在艺术方面的闪光亮点。

马连良先生是京剧艺术方面的一位泰斗,他不只是须生行当中的大家,在整个京剧艺术的多个方面,从各个行当,以及许多剧本(人物、情节)、演出的场景、设置、“文武场”,演员的唱腔板式、服饰身段等等,他都有所涉及,而且都有卓越的建树。所以,应当承认,马先生是一位艺术泰斗。他不只能“与时俱进”,而且是开辟了一个更新、更能反映历史、更为美好的艺术面貌的艺术大家,其璀璨之光,明如泰斗。

之所以能如此,与他在一生进程中每一亮点的积聚有直接关系。

近几十年中,迭经变故,能把一些珍贵的留影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许多有成就的老艺术家都有此“叹”,马先生当不例外。而今天还能找到这许多帧,我既为马先生称庆,更为广大观众称庆。因为可以透过这些照片,得到更多的艺术遐想,可以得到更多的“艺术信息”,使我们可以机会更多地去领略艺术的神采,得到更多美好的享受。对后辈学习者来说,更有了不可能有所代替的范本。

照相是艺术,照相的成果——照片,更是艺术的结晶。要想得到珍贵的结晶,当然首先是照相者的艺术能力。随后则是被照者会不会“被照”。其实,“首先”与“随后”之间,难分轻重,因为二者“缺一不可”。只会照相,没可照之相,或被照者不“上相”,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或“米是发霉之米”,都不能达到“理想”。马连良先生是艺术大家,在被照的角度来说,他的确是一位极令被照的大家。

大家都知道,马先生的“亮相”是戏剧界“内、外行”一致公认的,“亮相”是被照者的一个重要条件。马先生的亮相不止只在一出台帘的那一刹那,而在“戏”中的任何一个“节骨眼儿”,都是亮给观众的“好机会”。他从不把这些“节骨眼儿”浪费掉,都会使观众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在那一刹那间,得到马先生给予他们的艺术享受。好多情况都是出于大家“意料之外”的收获。很明显的例子是《审头刺汤》中,马先生打开折扇,翻转出“刺”字的那一瞬间,当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刺”字上时,大家差不多都没有注意到马先生侧目下视的眼睛,是他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扇面的“刺”字上的。否则,扇子会白白亮出,雪艳也会莫名其妙。这些活动中的亮相,我们很难设想出有什么办法把它保留下来。

再举一例:《赵氏孤儿》,屠岸贾审卜凤的一台的亮相。卜凤转身斜坐地上;屠岸贾闪身出座,掏翎眼盯卜凤;马先生一旁没戏,但他竟上前跨出半步,向外一让髯口,双手袖里一抄,满脸置若罔闻,神态安然自若,一下子把台上的气氛全凝固住了。这种活动亮相,真把满园的观众都带到了当时的现场,真是“身临其境”了。



《赵氏孤儿》马连良饰程婴 张洪祥饰屠岸贾

我很难想象这些活动的亮相都能呈现在“照相”片上,因为那时“录像”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这些妙到极处的情景就难再出现了。庆幸的是现在还保留了这么多“照片”,虽是静止的,但我匀可以从这里想起,想象出......

我看过马先生扮好戏照镜子的情景:正面左照右照,最重要的是背向镜子,抬起左腿,回身看镜子中的自己下身后“摆”的情况;然后再抬起右腿,回身看镜子中后“摆”的情况。由此我们想象到马先生是如何注意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各方面的情况,他多么注意在观众中“两面观”的情况,我们不能不敬服艺术大家是如何随时随地注意自己艺术形象的方方面面。

我还听奚啸伯先生说过马先生照相时的情况:他总是先请照相师把理想意图说清楚,然后问明自己的位置,告诉照相师:别让我摆好架势等你照。你一定要盯住我在“动”到你最好的镜头时,你照你的,时间只在那一刹那。然后马先生动作起来,一直走出要照的范围,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准有那神采奕那一会儿。

所以马先生每一照相都是活动中的一个凝神之点,而不是一个僵硬无神的画面。

为此,我好好地仔细地拜读过我所能见到的马先生的照片,深深领会了马先生照相中的艺术神采。

(5)跟得上时代

马连良先生在京剧艺术上的革新,是口碑到处,不需赘述的,能够“跟得上时代”,已是众所公论。然而,我却以为据此论马先生的艺术,似乎未能颌中,极有加以解析的必要。

什么是“跟得上时代”呢?比如说,三四十年代我想学老生,我总学些《渭水河》、《百寿图》、《挡幽》、《五雷阵》一类的老戏,腔老且不谈,严重的是我学完没处去演。在舞台上我从来没见过,穿什么,戴什么,我都“黑”着,别人也都不会,谁陪着我演呢?这样,应该说我没有跟上时代,我被时代抛落得太远了。如果我改学马先生的《苏武牧羊》、《赵氏孤儿》,上面所谈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应该说这是跟上了时代。因为当时作为须生泰斗,代表时代的是马先生,于是我不再学那些已经被淘汰的戏,而改学马先生的戏,我使跟上了时代之“髦”。然而马先生是这样跟上了时代吗?不是。他去跟谁呢?

不错,马先生的艺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自有他的来路,自有他的师承;然而他所展示出来的舞台艺术和他所宗法的,他所吸取的,却有了鲜明的区别。他把他所学来的东西,吸取来的东西,融合起来,融合在他的艺术思想之中,构成了一个新的休系,妙造自然,毫无痕迹地形成了一套崭新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说时新,是因为前所未有。那么,马先生是跟的谁呢?应该说他没的可跟。如果说较马先生为早或较早的,树一派旗帜的,如谭派、高派、余派、言派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大家,都是当时时代的代表,而马先生学了谁呢?固然,大家都是谭派,马先生从贾洪林先生那里学来了谭派,而他所发挥出来的、所表现出来的,从风格上讲却完全是另外一套,是另外一套与高、余、言诸家旗帜相埒、各有秋色的艺术体系。显然,马先生不是这样的“跟上了时代”。



关键词:马连良京剧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