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马连良先生留给后人的启示

2017-10-26 14:11:37    梨園雜志  参与评论()人

马连良在香港吊嗓

马先生的艺术的确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京剧花坛上的。以我1940年第一次看马先生的戏的印象来说说我的感受:靠轴戏过后,马先生的戏要上了,剧场的气氛变了,上下场的台帘不见了,米黄色底色上加汉画的大幕,首先给人换了一个场景;乐队、检场人员的白袖口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一切角色的服装,虽是官中行头,但也都整齐,水袖都洗得非常洁白;演员们都精神饱满,认认真真。马先生一上场,容光焕发,神采照人;行头新颖而合乎情理,靴底、袖口、护领,都白得醒目提神;锣经和马先生的举止协调和谐;吐字清晰易懂,念得自然顺适;唱得从容松弛,字字入耳,顺畅入流,虽不是“间关莺语”,却给人一种“花底滑”的感觉;表演自然合理,两只眼睛好像能说话,一耸眉攒,一眯缝眼,一转眼珠,都在“戏”中;只用左手拢住右手的水袖,只用右手食指向下绕一个小小的圈子,仿佛若干戏文都传达出来......散戏归来,马先生的艺术形象久久萦系脑际,如果概括一下来说,就是“新颖、舒服”,得到了在别人那里所得不到的感受。

当然,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艺术效果,不全是马先生一人之所为,但应该说明都是在马先生的艺术思想之中形成的。比如马先生唱之前的胡琴,马先生还未张嘴,“过门”已经为“唱”创造了一个得体的情境,与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乐章。当然胡琴不是马先生拉的,而是出于李慕良先生之手,肯定李慕良先生有卓越的贡献。然而,也可以肯定这里也凝结着马先生的艺术思想,这胡琴也都具有着马派的艺术特色。无论鼓、月琴、包括对服装设计,包括“跟包”,都对马先生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是形成马派艺术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都是马先生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这样,马先生的艺术是内容极广、涉及极宽的一个艺术体系。

对马先生的艺术成就,自有定评;对他的影响更应作出充分的估计。

马先生的弟子,没有查阅他的门生录,好在都有案可稽。我觉得那些未经投门拜师、而是私淑者,不应忽视,恐怕远远超过了在录的门人。而并不以马派为标榜,但经常捋点子的,为数恐比私淑者尤多。对此,没做过调查研究,但可以想象,后辈生行的演员们,间接汲取马派艺术因素的该有多少!别的不谈,仅就髯口来说,有多少人还坚持去挂那种又粗又厚之绺呢?差不多都改了又稀又薄的“黑三”了,透过髯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洁白的护领,甚至可以窥见演员的嘴巴,多潇洒,多漂亮!官衣加水牙,褶子选暗花,等等,都是从马先生开始的!略略一数,在老生行里,不管是头路二路,以至三路“里子”,也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马派的影响。

其实马先生艺术的影响何止老生一行,特别是表演方面,强调表情入戏,务期感染观众,在这一点上,凡是搭过马剧团的,不管是旦角、花脸,以至于丑角,他们都有较深的体会。

再进一步说,马先生艺术的影响又何止是京剧一行呢!就从服饰方面来看,即使古老的,如昆曲,所穿的改良褶子,所戴的学士巾,所挂的黑三髯口,莫不取鉴于马先生的艺术。可见其影响之广,早已渗透到了许多兄弟剧种之中。

综上所谈,在“新”字上,不是马先生去跟上谁,而是人家在跟上马先生的问题了。所以说,在艺术而貌上马先生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京剧艺术而貌上,马先生是一时之髦,他跟着时代前进。

(《京剧艺术漫谭》)

怀旧

关键词:马连良京剧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