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古建筑

2017-11-02 10:03:33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基于这样的原因,这本书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从彩绘图来看,资料来源是多样的,图面信息是综合的,画中建筑是真实与想象并存的。这样能够展示的是更具有典型意义和足够内涵的“中国建筑”。中式轴侧画法和西式透视法同时出现在书内,可以推测绘画资料由中法画工分别完成后编纂而成,几幅带有中文文字的图昭示了中国画工的最小工作量。一些明显是根据想象创作的图画(“台”)甚至可能有作者本人参与创作构思。即使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建筑,画面内也存在真实建筑与抽象类型结合的情况。

从作者的文字来看,作者试图描述的现象和解释的内容是多角度的。如果说《营造法式》中的中国建筑是技术性的,《园冶》中是文学性的,那么本书中则是社会科学性的。与其说作者在解析中国建筑的“形态”,倒不如说在解析中国社会的“形态学”。作者一边按照线性的逻辑从小到大、由简至繁对建筑进行解析;同时他又会从照屏变化中介绍官员体系与形制规定、从亭子中看到“山水”这种独特的中国景观,在室内的细节里描述社会地位与交往礼仪的分寸,从塔和台的关系猜测统治阶层的信仰和理想。在作者眼中,建筑不是凝固的音乐,而是凝固的社会生活整体。

从今天的视角看,书中有一些谬误、空白和貌似冗余的信息。比如对建筑的分类主要基于单体的几何形态差异,但中国建筑的内生逻辑是整体性和关系性的;完全忽略了对中国建筑的核心——木构造技术的介绍,如果真的就是“论建筑”,那么专业性显然不足。

作者身为宗教人士,却没有深入了解当时在中国盛行而历史悠久的佛教,以至于不知道“塔”的形状来自哪里,甚至要去欧洲古代寻找。因此我大胆揣测,最后出现的“台”的部分,单独看甚是无厘头,其实可能是作者在有限的经验内对塔的来源做出了假设,努力从中国历史源头上寻找种子、建立因果。却没想到历史的发展完全可以因为外来文化的介入而获取新的形式。其他在今天看来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本书的工作完整地体现了十八世纪的欧洲精神,就是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科学”。

关键词:建筑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