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日本的和歌不分贵贱老少咸宜,曾是一种流行文化

2017-12-21 09:14:06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澎湃新闻:为什么选择翻译《小仓百人一首》这本书?

刘德润:和歌的翻译是非常困难的。在所有日本的古典诗歌集中《百人一首》(即《小仓百人一首》,下同)篇幅最小,它只有一百首。像《万叶集》有4500首,《古今和歌集》有一千多首,《新古今和歌集》有近两千首。

而且《百人一首》中诗歌的跨度达600年,包括从万叶时代,平安时代一直到镰仓时代,跨越日本古代三个重要的时段,它就基本能代表日本古典诗歌的全貌。

我从小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而我接触到日本的古典诗歌,最早是我的老师住吉里子女士,在“文革”中她就开始教我日文。她教我的第一首和歌是太田道灌的传说,兼明亲王的一首。

“七重八重花は咲けども山吹の実のひとつだになきぞ悲しき”(山吹花开七八重,堪怜竟无一粒子)

就是说太田道灌,有一次他去打猎,路上遇见暴雨,他就去一个农家敲门,出来一个姑娘给他开门,那姑娘一看那个英俊的武士就拿了一株棠棣花递给他,然后朗诵着一首古老的和歌。太田道灌虽然是武士,但是和歌写得并不好,答不上来,只好冒雨就赶快离开了,逃跑了。

太田道灌是江户城的创始人。江户城是他在一片荒原上建起来的。后来,1979年朝日新闻创刊一百周年的时候,就开辟了一个小小的专栏,叫“折々の歌(四季歌)”,就是应时四季的和歌。春天是樱花、梅花——梅花在日本春天的花,我们是冬天的花;到夏天,萤火虫;秋天是菊花也好,霜也好;落叶——我们是说一叶知秋,日本的落叶是在冬天,日本跟我们风土气候不一样。我当时就每天把这个专栏的和歌一首一首地抄下来,抄着厚厚的好多本。后来我的好多日本老师,看我这种热爱的精神,他们很感动。就买了给我寄来。现在这个专栏结成集子的20来本,我基本上就凑齐了。我从那个时候就尝试着把喜欢的和歌翻成汉诗。自己随身带一个小本儿,往上翻。那时候是铅笔写的,可以擦干净,可以重写。就这样,不断在积累、在学习。

后来住吉里子老师回到日本以后给我寄了很多书,其中就有《百人一首》。我就爱不释手地每天在学习,每天在朗读。与中国古诗结缘,然后跟日本古诗结缘。就这样开始了和歌的学习。我也有一种冲动,想把和歌介绍给我们中国的读者。

澎湃新闻: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和日本现代文学的翻译有什么区别?在翻译的时候,有怎样不同的体会?

刘德润:我就觉得,第一是语言上的变化很大。我听那些英语老师说,莎士比亚的英语,他们都看不懂。那是400年前的英语,他们说那个叫古英语(莎士比亚时使用的英语应为“早期现代英语”)。而我们要去读日本古典文学的,动辄是一千多年前的像《万叶集》,是1300年到1500年前。《古事记》《日本书记》的歌谣更古老,差不多是两千年前的。

日本的语言,每个朝代、每个时代都不一样,但是翻译起来越来越简单。所以,第一是难度不一样。第二,我们要再现日本古典的话,我们要用的语言和翻译现代文学也不一样,要尽量体现古代的语言风格。所以对中国古代的语言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行。

施小炜:我主要是做近现代日本文学翻译。那么语言是比较现代的。但同时,我也做一些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比如说,我送给刘先生的这本《饮露餐英集》,是我8月份推出的一个和歌小册子的译本。

刚才刘老师也提到,日语从古至今,语言的变化非常大——我们中文的古文和现代汉语差距也是很大的。很多日本的高中生,他们在高中要学古典语法。他们学他们的文言文就是当外文去学,就好比学一门外语一样,词汇也不相同,语法也是完全另外一套语法。刘老师在翻译的时候,他经常以中国的古诗的形式去再现日本的古诗。我也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可能稍微有点不同,我也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去翻译日文的短歌。因为这可能是音节上面最接近的。尽管一个是31个音节,一个是25个音节。但是中文因为使用汉字,它很浓缩,音节一样多甚至比较接近的话,那中文传达的意思肯定要多很多,信息量要增加很多。所以只好捡一个相对来说,音节少一点,就是“五绝”这种形式。但同时我也用一些长短句的形式。这就像是宋词的小令一样。虽然不是用一个固定的词牌,但是看上去像宋词的小令的感觉。

我在翻译的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女》,也是用文言写成的小说。但第一,小说这个东西跟诗歌还不一样。假设我们用文言翻译的话,今天就没有人看这个小说了。另外,它考验译者的能力,也就是说译者未必能够完全用文言的形式,把那么长的小说全部翻译过来。所以一个是没有受众,另一个难度也太大。我就找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式,用白话的方式,就是用明代的“三言二拍”里面的语言去翻译。现代日本文学,比如说我翻译的村上春树,那就完全是用现代语言翻译这个日本的现当代小说。

澎湃新闻:两位如何理解日本诗画之间的关系?

刘德润:日本画首先是接受了中国画的影响,特别是南画、文人画的影响。《小仓百人一首》里面的是“浮世绘”。浮世这个词是浮生若梦的意思,也有这个世界充满了忧愁的意思,也有及时行乐的这种人生态度。

它的诞生是在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到达了全盛期。为什么?因为印刷术通过两条渠道传到日本。第一是通过朝鲜半岛。日本丰臣秀吉在朝鲜打了败仗,但是把印刷术搬回去了。第二个是我们通过丝路传到欧洲的印刷术,被传教士又带回日本,目的是印《圣经》。所以日本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出版业。日本的出版业也面临时代的变化。江户时代结束了烽火连天的战乱,迎来了和平,大家安居乐业。教育普及起来了,靠的一个是私塾,而且更多是“寺子屋(てらこや)”。寺庙就是学校,和尚就是老师,周围的贫苦的农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不一定要学费。你家收南瓜了,给他抱个南瓜也行。你给他打一捆柴送去也可以,这样就教他们读书、写字、打算盘。日本的国土非常狭窄,如果一个父亲有一点土地,有两三个男孩,那个土地是不能分的,因为当时的法律是长子继承权。老二老三怎么办?送到城里当小伙计,到商店站柜台去。那么他们在农村就接受过基本的教育,他们成为文化消费的群体。所以第一是天下太平,第二是有消费的人群,再加上技术的发展,印刷业的出现,所以浮世绘是因为印刷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就支撑起了江户时代,诗歌与画的结合,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人都把它买来,贴在自己家里。

江户时代寺子屋

《小仓百人一首》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日本桥一家出版商绘制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做团扇。团扇上面过去用手绘,能印刷以后,一张一张往上粘贴就行了,做的团扇很多。它也涉足了出版业,也团结了很多木版画的画师。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讲的歌川派的浮世绘画师。在他的策划下,这本书在江户时代就问世了。

施小炜:“浮世绘”是一种木版画。它的特点就是套色印刷。所以这个木版画是五彩缤纷的,颜色非常的好看。到了江户时期,日本画家的绘画技巧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了。尤其是画人物,我们中国画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但你看日本的浮世绘的人物画,画的有夸张的地方,但它整个比例非常合理。葛饰北斋那是世界级的大画家,他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我们中国基本上是没有职业画家的,我们都是文人兼做画家。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冲浪里

我们中国人更多地欣赏的是诗画不分家,画了一幅画,题上一首自己写的诗,再盖上自己刻的印章。我们都是这个等于是业余的。那日本到了歌川广重、歌川国芳的时候,已经是职业浮世绘的绘师了。跟同时代的中国画家一比的话,他们的技巧很高超。然后他们套色印刷的技术也已经超过当时的中国。所以后来浮世绘传到欧洲之后,影响了欧洲印象派的崛起。包括梵高也非常喜欢浮世绘。让欧洲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来自东方的审美。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反思。

至于为什么《百人一首》,跟浮世绘放在一起。因为《百人一首》这个东西,日本把它做成扑克牌,就叫“歌留多(かるた)”。“か”其实就是指“カード(card)”,就是卡片。法语中是叫“carte”,荷兰语和法语的读音比较接近,传到日语中就变成了“かるた”。当然,实际上本意是指卡片。

歌留多

关键词:和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