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处暑丨天干物燥,“鸭”“梨”当道

2017-08-23 09:35:26    地道风物  参与评论()人

老福州在处暑则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将糯米粉搓成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可口。糯米,其味甘、性温,有润补养阴的功效。秋季再喝点糯米粥,身心温暖蕴藉,实为人生享受。

百果之宗润人心

民谚说“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提醒我们:“娃啊,记得多吃梨。”



梨,又名玉乳,古人称梨为“百果之宗”。它味甘、微酸,性凉,《本草纲目》即记载“润燥止渴,清肺凉心、消痰降火”。将梨子切成片,用签戳起一块一口咬下,爽脆多汁,滋润可口。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诸多吃法任君挑选。

水中二仙将登场

处暑,秋高气爽,水果应市,黍稻飘香。作为“水八仙”俱乐部的二员大将——菱角、芡实也将上市了。清人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便写到“七月中旬,则菱芡已登,沿街吆卖”。



古时,菱芡均是粮食,杜甫舟行之处,满目菱芡成熟、丰收在望之景,故而写道“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

菱角在《本草纲目》即有记载:“菱性甘平,能解暑气积食,消渴”。

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故而常被当作水果而生食。

老菱带壳煮熟,性糯清香微甜,菱粉则身质细洁爽滑,最宜于制雪糕、冰淇淋和细糕点。有的苏州人还喜欢把它做成馄饨菱。



所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芡实作为水八仙中名声显赫的一员,可是切实践行了这句话。

芡实圆圆的,尖端凸起,长得很像鸡头,所以人们俗称它“鸡头米”。古书中称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秋季进补佳品。尤其是苏州产的南芡,圆整粒大,质地粘糯,香气浓郁,美味可口,有健脾益气固肾涩精之功效。

小时候,取一小碗鸡头米,盛在玻璃碗里,摆点冰糖撒点桂花,满足口舌的快感之余,还别有妙趣。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林间小住

关键词:处暑节气美食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