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武生泰斗王金璐逝世:“京剧男神”难再寻

2016-06-03 12:06:0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还记得十几年前,在现场看于魁智录制节目,说起帮剧团管行头的老师收入之低下,于魁智几乎落泪。相比老一辈,这个行业的劳动的边际收益早已递减,对于王金璐先生这一代而言,从窝头到白面馒头算得上质的飞跃,而在今天,学戏的付出与收入太不相称,甚至让人不可忍受。

收入低下与人才缺乏互为因果。一方面,包括王金璐先生在内的老艺术家们,一直在忧虑京剧的后继乏人。他们先是在青少年时代被生计问题逼成了一个大师,随后又在晚年被传承问题逼成了一个悲情的理想主义者。

另一方面,京剧的演出水平在下降。前段时间看了一台“改良”过的梅派折子戏,演员一开腔就让人心里凉了半截,几处关键的下腰也不到位。这与王金璐先生年近80演出《挑滑车》仍然不折不扣地“摔僵尸”比起来,后辈当知汗颜。

今天,王金璐先生去了,武生泰斗的气度和风范,恐怕将来也不再有了。 □李纯方(戏曲评论人)

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加菜

——学生忆王金璐

我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王金璐老师学戏。他上课讲戏,从来都是亲自做示范,哪怕到了60多岁,劈叉、枪花什么都教,上完课经常是大汗淋漓,不得不再换一件衣服,非常敬业。

那个时候,80年代,大家条件都不好,排练完有时老师会领着学生们去食堂吃饭,然后就和打饭的师傅说:“给孩子加俩荷包蛋吧。”其实那都是自己花钱给我们加菜。我们也把他当父亲一样看待。

前几年每次去老师家,老师一方面劝我收徒弟——他说艺术这方面需要传承,我应该尽一份力;一方面又劝我工作别太累,担心我的身体,提醒我要注意休息。其实我也是50多岁的人了,但师娘每次看到我还会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有想学的就再找师父,他都愿意教你。但是毕竟他老人家年事已高,我也不想打扰他的晚年,所以我也就没再找过师父学一些什么,但依然很感动。

王老师是戏曲大家,更是教坛楷模,他的一生有将近80多年贡献给了戏曲,教出的学生许多成了当代戏曲界的顶梁柱。但在生活上,王老师是很简单的人。60多岁给我们上课,也不用别人开车接,搭根拐棍坐着公交车就来了。他为人豁达,心胸开阔,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吧。

老师逝世后,我赶到医院,家人正在为他整理遗容,老师的表情还是很慈祥。王老师奉献了一生,安详地走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归宿。临走前,老师曾对王展云(王金璐长子)说:“就别张罗了吧,别影响别人了。”这份太超然怎么能不让人佩服,王金璐老师到最后还在想着别人! □口述:周龙(王金璐学生)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