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机器诗人”败了,人类呢?

2016-07-20 09:07:4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在测试时,如同“命题作文”一样,计算机程序会先收到一个关键词,它们需要围绕这个主题,用“抑扬五步格”的格律写一首十四行诗。完成后,主办方将4首计算机的作品与6首人类作品混在一起,让包括普利策奖得主卢克·梅纳德在内的文学界专家们辨别作者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最终的结果是,“机器诗人”全军覆没,每一首程序创作的诗歌都被所有评委辨认出来。

其中获得最高分的一首程序创作的十四行诗,尽管严格遵循了格式和韵律,比如首句末的“chronic(慢性病)”与三句末的“supersonic(超声波)”押韵,二句末的“wave(波浪)”和四句末的“grave(坟墓)”押韵,但是整段连起来却令人莫名其妙:“人们重拾起电子的慢性疾病。像巨浪一般的平衡,从未感觉到超声波,或是接触到任何很浅的墓穴。”

与诗歌图灵测试同时进行的,还有短篇小说和音乐伴奏的竞赛,机器无一例外没有通过测试。

除了语法和规则,诗歌更需要意外和惊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臧棣对于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并表示很乐意跟计算机进行同题作诗比赛。“诗歌创作不单需要逻辑,还需要复杂、深邃的感受,在智力之外,更和心灵相关。”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创作主要还是基于推理和复制,在已有的材料中举一反三。假如其语言编码能力足够强大,或许能在某些规则性较强的类型题材中写出可读的诗歌,甚至超过一些二三流诗人。“但真正优秀的诗歌需要意外和惊奇,这些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模仿而习得。”他认为,在可以想见的未来里,人工智能在诗歌领域还不能达到真正的诗人水准。

事实上,人类对诗歌创作的程序开发,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开始。1959年,德国数学家席奥·卢茨用电脑程序创造了著名的“随机文本”,即提前输入一定的名词和形容词,程序会随机把它们组合成肯定句或否定句。于是,第一首“机器诗”诞生了:“不是每一眼都是近的。没有村庄是晚的。一个城堡是自由的,而每一个农夫都是远的……”到了1984年,由人工智能程序“RACTER”创作并出版的诗文集《警察的胡子有一半是建造出来的》已经展现出相当成熟的语言能力,其中这首诗广为流传:“我需要电,比需要铁、需要铅、需要金子都多。我需要它,比需要羊肉或猪肉或生菜或黄瓜都多。我需要它来做我的梦。”不过,事后编程者承认,自己对作品进行了大量文字编辑。

关键词:人工智能诗歌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