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棺材洞守洞人:守护死是另一种生

2017-10-19 08:54:29    地道风物  参与评论()人


生物学家观察树的年轮,能看出每一年的气候变化,而考古学家通过对不同棺木的形制变化,以及棺内陪葬物的风格变迁,能推测出这个村庄的历史演变。

“这个棺材洞,是我们桃花村刘家人的祖地。桃花树姓刘的都是一家,后来分成不同的分支,形成了现在的桃花、鹅抱蛋、新寨、中寨4 个村民组。洞里的棺木按照不同分支,安放在不同区域。” 刘朝先讲述起民间版的棺材洞历史。

“最左边的第一区是桃花组的;第二区是鹅抱蛋组的;新寨和中寨在第三区——老祖宗最讲究规矩,即便是去了‘那边’,连‘赶集’也要保持队形!”刘朝先指着层层叠叠的棺木调侃。他说调侃不是对死者不敬,相反,对死者敬而远之,那死者才是真的死了。



“最右边是第四区,我们称它为‘自留地’,葬在这儿,没有长幼尊卑那么多规矩,在这儿大家可以‘杂居’。还有洞的最里边,是‘禁地’,只用来安放重病去世的族人,病得越重放得越深!比如得肺结核去世的,就得放到最里边。”山洞虽然不大,却崎岖起伏。刘朝先每讲解一个区域,都要在岩石上爬高下低。

从第四区到第三区,要经过一块一人多高的岩石,刘朝先纵身一跳,没有站稳,他连忙用双手各扶住一块棺木,才没有倒下。

“你看那边的一对棺木是刘兴忠夫妇的。刘兴忠先过世,那时他家里穷,连一具大一点儿的棺木都打不起,也没钱上漆;刘兴忠妻子过世,已经是很多年后了,孩子们给她打了一具黑漆棺木,棺体比她爱人的大了一圈。“你看那边的棺木是一对父子的,父亲没等孩子长大,就来这儿了。没成想孩子还没长大,就来这儿陪他爸爸了。”

刘朝先坐在洞内的一块巨石上,环顾四周的棺木。棺木不言,但刘朝先已默默记下长眠在棺木中的人的故事。

3

“进城”的生者和“下乡”的逝者

“进城”的生者和“下乡”的逝者来葬洞后,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桃花村村庄规模不小,为何洞葬的习俗流传了千年,葬洞内却只留下了567 具棺木?

刘朝先对着我呵呵一笑说道:“洞葬的习俗在村里传了千年,如果所有棺木都进洞,那村里再有10个洞也塞满了。‘城’里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城’的。就像人们都说‘北上广’好,跑去那里打拼,但真正留下的,又能有几个?”



▲以前,“下乡”曾是对犯族规者的惩罚;如今,“进城”成为族里年轻人眼中的奇风异俗。

原来桃花村村民去世后,有“进城”和“下乡”之分:“进城”,不是去城市,而是指进棺材洞洞葬,苗族人认为棺木就是亡灵们的‘房屋’,把族人们的棺木抬入葬洞,就像在建造一座冥界之城;“下乡”,指的是在野外找个地方土葬,就像农民的自建房。

过去,“进城”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是族人凝聚力的象征。并不是所有刘姓族人死后都能“进城”:死在外地的刘姓族人,是不许“进城”的。

为何会有“洞葬”这个习俗,具体的刘朝先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村里有一个关于洞葬起源的传说:有一年,一位刘姓祖先去世,后人决定把祖先安葬在村外山坡上,在抬棺出村时遭遇了山洪,棺木被大水冲走,全村人找了三天三夜,最终在村里的山洞内找到。村里的鬼师说,这是因为祖先思念故乡不想离开。从那以后刘姓族人去世,只要想“进城”的都会进,久而久之,形成了这庞大的棺材洞。

这个传说,和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专家讲述的苗族洞葬习俗起源不谋而合:洞葬,其实是苗族先祖思乡和故土情愫的体现。很多苗族人不愿下土安葬,希望有朝一日,能扶灵还乡。只不过,此故土不是桃花村,甚至不在贵州境内,而是远在黄河流域的古城;祖先也不是在桃花村去世的那位祖先,而是5000 多年前被黄帝部落从中原驱逐的九黎部落先民——传说很多苗绣、蜡染图案,就是从苗族先民当年的中原城池地图上演化而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城”和“下乡”之分,其实是“故乡”和“他乡”之争。桃花村刘氏族规规定不让死在外地者“进城”,其实是在坚持“扶灵还乡”。

可惜坚持了千年的宗族意志,还是土崩瓦解了:以前,“下乡”曾是对犯族规者的惩罚;如今,“进城”成为族里年轻人眼中的奇风异俗。



关键词:洞葬苗族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