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抢救文化大家遗存迫在眉睫 周汝昌珍藏书信尚未面世

2017-03-08 09:31:25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周伦玲透露,周汝昌留下的东西最后装了六七十个大塑料箱。其中包括许多珍贵信札,像胡适写给周汝昌的六七封信,还有张伯驹、徐邦达、启功等名人写给他的信,以及周汝昌一生精心收藏的老师顾随的百余封信。“当年我们生活条件不好,但从没想过用这些东西来换钱。”周伦玲特别强调。

周汝昌留下的手稿数量很大,前期手稿是繁体的蝇头小字,有的是草书,有的是铅笔字但快没色了,还有他的一些英文稿,这些都不易辨认。此外还有很多碑帖,上面都有许多题跋与批注。周伦玲说,到了晚年,父亲的字更是重叠且笔画不全,无法辨识了。“整理起来很艰苦,肯定有的整理不出来了。”

而关于那些捐献的藏书,都是周汝昌当年一本本淘来的,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它们看起来外观不漂亮,但每一本书周汝昌都精心写有题跋。晚年他视力大减,还会时常让子女把“唐诗宋词”从床底下的箱子里翻出来,让他们念给他听。

周汝昌的重要遗存已捐出去两年多了,但至今手稿整理没有具体进展,纪念馆也没有下文。

家里还有他留下的众多纸片,家人还是不舍得扔。周伦玲如今就在一张张破烂纸片上,进行着仔细辨认。她发现那些写在日历上、纸片上的,竟然有不少父亲创作的诗词,还有写了半截的文章。周汝昌写过大量诗词,但直到今天也从未出过一部诗集。周伦玲计划把藏在日记、信件、文章里的诗作搜集、整理出来。她遗憾地说,父亲给友人写过的信中就有不少诗词,但当年的友人都老了,或者早已故去,想找寻到所有的诗作根本不可能。

即便设法找到了,字迹的辨认也是困难重重。不久前周伦玲就将父亲的一篇文章交给一家报社发表,文末缀有诗,编辑审阅后说,这诗的韵脚不对呀。于是通过邮件发去截图,大家费了半天劲猜来猜去,才算有了答案,“很多时候,我经常就把他的字辨认错了。”周伦玲说,自己不懂诗词,这对她来说是很艰巨的事情。由此也可想象,那些捐献给恭王府的手稿等,其整理难度有多大。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