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2017-08-28 14:50:44    北师大民俗学  参与评论()人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故事哀婉又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为此留下诗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国古代盛大的七夕节,从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达美好愿望、实现美好诉求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以“乞巧”为主要诉求的七夕节逐渐衰落了下来。近年来,随着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潮的兴起,让国人感到了外来文化带给我们的冲击。人们蓦然回首,发现我们的“七夕节”不是也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吗?于是 “中国的情人节”横空出世,要和西方的情人节一较高下。

但是,七夕节虽然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贯穿,就其节俗来说,主角始终还是女性,注重的是中国传统家族社会关系而并非情侣关系,被强行扣上“中国情人节”的帽子是否妥当?想要让七夕节涅槃重生,让七夕节在现代节日体系中再次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将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如何定位,如何重新构建七夕使之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也是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七夕的新定位究竟是“情人节”还是“女儿节”还需要我们结合七夕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今的社会需求来谨慎判断。

接下来,我们将从七夕的演变、七夕的节日习俗了解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待七夕的。

七夕的演变

七夕乞巧的风俗和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更是根植于华夏先民以星象计时的原始天文知识。可以推测,这种风俗和传说可能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已经形成。 早在先秦,《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记载了华夏民族的先民对织女星的观察,并将其作为七月来临的标志。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根据织女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形态来判断季节和农候。



到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明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西汉时期刘歆所撰《西京杂记》卷三中首先记述了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一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由此可见乞巧的风俗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形成。东汉末年,崔寔的《四民月令》首次确凿无疑地将“七月七日”作为一个固定的风俗节日来进行描述。

晋代周处所撰《风土记》以及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比较全面的记录了早期的七夕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期乞巧、拜星、牛郎织女故事等主要节俗事项已经逐渐成型,延至唐代,更成为不少文人骚客的歌咏对象。

宋代,七夕空前繁盛,并涌现了“摩睺罗”、“谷板”、“种生”等诸多新事物,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对此有着详细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来自西域风俗的影响。此后,七夕节俗日渐寥落,只有在东南沿海易代仍有延续和发展。

七夕的民间习俗

七夕作为我国古代十分盛大的节日之一,民俗活动自然也是十分的丰富有趣,女性们作为七夕的主角其主要的活动自然是“乞巧”。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已明确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 每逢七夕之夜,古人都要将庭院打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祭献瓜果。为了离天庭更近,有利于观星祈愿,在富贵人家及宫廷里,女子们还“结彩楼,等高台”,到更高的地方祭拜织女,希望能有一双织女般的巧手。为了满足女性们对“心灵手巧”的追求,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乞巧方式。

丢巧针



过去七月七日盛行一种游戏,将碗中盛满清水,曝于日下,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女孩们选取最细的绣花针,屏息凝神,小心投入碗中,漂浮在水面上。阳光会把针的影子投到碗底,如果影子投到碗底。如果针的形状像一把剪刀、一朵花、一片云或者一根线,这就代表她将会成为一名巧手。

结喜珠



关键词:七夕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