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正文

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2017-08-28 14:50:44    北师大民俗学  参与评论()人

宋代以后,庆祝七夕最重要的工艺品就是磨喝乐,又称摩睺罗,这是街头巷尾小孩都爱玩的玩具,据记载说,是用泥或木头塑成的,放置在一个木底座上,底座都会涂金或者披红黛绿,在装饰有碧玉。后来人们无力支付如此昂贵的习俗,开始用蜡制作更小的玩具,如鸭子、鱼、鹅等等负载水上,被称为“水上浮”,作为七夕相互赠送的礼物。

拜魁星



除牛郎织女相会外,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俗称文曲星,主文章、文运,尤为读书人景仰崇拜。为之七夕之夜读书人还要祈拜魁星,其中宴饮赋诗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即可作为娱乐,又可以展露才华,遂成风气。

(引自:刘宗迪 《七夕》)

七夕:情人节还是女儿节

七夕节曾是我国曾经十分盛大的节日,但近些年来却几乎被世人所淡忘。笔者二十多年来的浅薄阅历,对七夕节的回忆也仅仅停留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历代文人的诗篇中以及牛郎织女的故事之中。可见传统的七夕节在当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个节日列入其中,传统节日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保护。近些年来,随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粉墨登场,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复苏也成为了当下人们重视的话题。2008年国务院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5·1长假调整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小假,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怎样过、如何能让国人增加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关系到中国传统节日能否保持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的重要问题。

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成功给了国人以启发,将七夕赋予了“中国的情人节”的意味。近年来每到七夕,全国各地的商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利用“中国的情人节”卖力的宣传,但是与每年2·14情人节万人空巷的景象来比,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群众认同感上来说,都无法与西方的情人节相提并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七夕节不过是另一轮巧克力和玫瑰花的轰炸罢了。如此说来,根本不算是七夕节的再次“复活”。一个节日是否还具有生命力的判断标准,应是节期里是否还重复上演着民众约定俗成的活动。由此观之,传统意义上的七夕节早已无法适应当今民众的需求,而将七夕与“中国的情人节”等同起来也并不是很合适。



七夕虽然由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有着渊源,但把它命名为中国的情人节还是非常勉强。首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情侣而言未免太过残酷。众所周知,牛郎织女每年只能见面一次,对于追求“长长久久”的中国人而言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好的结局。其次,无论是从七夕节历史的演变过程,还是民俗活动来看,七夕的目的都绝不仅仅是祈求爱情那么简单。七夕节虽然是乞巧节,但其民俗中也包含着对自然的洞悉以及农耕生活的顺应。第三,传统七夕的民俗活动大多以女性为主角,虽然晒书、拜魁星等风俗是以男性为主,但其诉求又似乎与“乞巧”的主题相差甚远,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七夕更符合“女儿节”的定义。

无论是“情人节”也好“女儿节”也罢,七夕节想要涅槃重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有文化认同更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节日本身的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七夕的节俗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七夕节的复活必然是要适应当今社会现状的。

近年来,三月七日女生节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代未婚女性普遍出现大龄化的特征,这些所谓的“剩女”显然无法参与到“情人节”中去,又无法融入妇女们的行列,现有的节日里显然没有一个符合这个群体的需求。当今社会,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无论是未婚女性还是已婚女性,都需要一个契机,让女生们暂时抛开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与自己的“闺蜜”们一起或是吐槽心事、或是回味一下自己的年少无知,都是一种很好的解压的方式。现代女性同样对美与幸福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所以七夕节的重新构建依托女性群体,打造一个当今的“女儿节”,无论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都要比“中国的情人节”更有吸引力。

最后,希望这个“当代女儿节”天马行空的构想,能够为重新建构七夕节提供一点小的灵光,让我们的七夕节能够真正的成为我们当代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当代的女神和女汉子们也一定希望有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吧!

参考文献:

[1]刘宗迪 七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

[2] 萧放 文化复兴与传统节日的回归 中国德育 半月刊 2017.2

[3] 张勃 七夕: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 文化遗产月刊

[4] 韩雷 七夕:浪漫复制与婚姻短路 兰州学刊 2011.8

[5]张勃 压力下的憧憬——七夕节俗下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8


关键词:七夕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