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山水美术馆落下帷幕的“中国汉画大展”以587件(套)汉画拓片为大家生动再现了2200多年以前先民的信仰和审美。这些原本坚硬地镌刻在石头上的细腻美丽的画作被拓印在白纸上,缓缓铺排开一个极生动的大汉帝国:
拔树、背牛、扛鼎力士图
汉画包括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器物绘画等,其中数量最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它们主要出现在墓葬、祠堂、庙阙之中,汉画像石(砖)所涉题材广泛,主要包含三类:一是表现车骑出行、楼阁宴居、宴饮庖厨、乐舞百戏、水陆攻战等社会生活类的题材;二是表现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神灵和各种奇禽怪兽、祥瑞灵异的题材;三是表现古代帝王圣贤、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等历史故事类的题材。
汉画像亦刻画精美,鲁迅曾说:“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故太守祠堂后壁画 故太守端坐画中受人跪拜
有关汉画像石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东晋戴延之的《西征记》,北魏郦道元将《西征记》收录在其所著《水经注》中,也记述了山东、南阳等地的石祠及其画像。北宋的沈括、米芾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涉及了画像石的内容,但都是随事所记,并非学术著录。关于汉画像石的学术研究始于北宋中期以后的金石学,赵明诚在 《金石录》中记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堂画像,并收藏了不少汉画像石拓片。南宋的洪适在《隶释》及稍后成书的《隶续》中对汉画像作了更广泛的研究,且首开图版录的先河。 1786 年金石学家黄易对淤埋地下的武氏祠画像石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研究,这次发掘激发了汉画像石研究的热潮,建国以后,学界对汉画像石的研究从调查整理又深入到科学发掘阶段,至今已发掘 100 多座画像石和画像砖墓,出土画像石、画像砖数以万计,尤以山东、河南南阳、陕北的画像石最为丰富。
迎宾、宴饮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