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军事 汽车 游戏 科技 旅游 经济 娱乐 投资 文化 守艺中华 佛教 红木 韩流 文史 军事APP 头条APP

注册登录

最新消息:

第14期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导语]6月13日,由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中华网、CRl日语部共同主办的主题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文化交流”在长春吉林大学东荣会议中心二楼多功能厅如期进行。吉林大学教授傅羽弘、东北师大日语系教授林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首席记者谢宏宇、日本友人兼作家、时事评论员加藤嘉一以及日籍时尚男代表浅井悠佑作为嘉宾针对中日文化的异同、日本流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林慧思担任主持。现场观众除了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还有很多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网友,大家对中日文化交流激情饱满、并在现场积极与嘉宾互动问答。[详情]

加藤嘉一:文化重在传承 东方文化也会影响西方文化

当代日本人的主动学习精神不如古代“遣唐使”

关于中日文化交流,我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第一,中国和日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日本年轻一代或者当代日本人在看待中国的时候,遣唐使时期的长辈们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去学习的精神,我们要非常严肃地承认这一点。我相信,我们活在当下的这一代日本人不如当年的遣唐使。

第二点是探索,在日本的媒体舆论当中,我们对中国最直接的印象是中国游客,去年大约有500万游客到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游客?我相信这个原因很复杂,比如经济政策逐步开放、中日关系逐渐回暖。如果从文化中看,古代的时候,日本向中国学习探索,而现在很多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拿我自己举例,我03年来到中国,虽然日文和中文翻译很不一样,但无论是看报纸还是去什么地方,最起码我是可以进行交流的。所以我认为中日互相交流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信任也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字。

东方文化也在影响西方文化

我在美国哈佛大学生活了三年多,现在几乎没有美国当地的年轻人研究日本的政治、经济,但是总有一些人在研究日本的动漫。这说明了什么?举个例子,日本当年在崛起,今天是中国在扩张、在崛起,很多人都喜欢把目光放在容易吸引人的东西上,所以动漫、漫画这类东西是不可灭亡的,只要它的质量、品质、普及力扎扎实实地存在,它就会影响几代人的人生。

我们可以从跑步这件事来谈东西文化的冲撞,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是跑者最多的,所以引申到跑鞋,日本的跑鞋品牌更加注重稳定性,而美国人因为脚底比较薄重视更多的是爆发力,比如美国的跑鞋品牌耐克。日本是中层阶级的社会,它的跑步鞋稳定性很强,这个跟日本的社会结构是一致的。东方文化如果传播的好,也会影响西方文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在跑步中不追求速度、追求保护。我在中央公园跑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穿日本的鞋,这就说明日本对鞋子稳定性的理念以及文化也在影响着西方。

中国动漫如何走进日本文化传承是关键

我小时候也在看动漫,比如当时我看的是《灌篮高手》,对于一名少年来说,动漫对他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动漫离你很近,通过观看动漫可以体验更多的人生。比如在《灌篮高手》中有五个人,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目标,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另外,我相信去过日本的同学都会非常清楚日本是高压社会,有的压力能说清楚、有的压力说不清楚,这种压力式的社会能够通过动漫的形式释放出去,让人们从中找到人生的目标。而且通过动漫也可以释放平时的压力,这是一种释压的形式。所以我非常同意林岚老师的观点,小孩子可以通过看动漫学到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关于动漫是不是屏蔽现实的桥梁,我认为要思考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保持平衡。比如有人喜欢动漫、有人喜欢电影,还有人喜欢电视剧。比如我就喜欢电视剧,那么我以什么角度喜欢它呢?我喜欢的是通过电视剧靠近现实,找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电视剧更多意味着的是现实,因为我是类似无业游民的日本人,而大多数的日本上班族都渴望脱离现实,这就是不同。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很多都是英雄主义,很少像马云、马化腾那样的。日本的品味是多样化的,它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日本动漫很多主人公不是坏人,在这里面确实也能找到一种英雄主义,包括《灌篮高手》的英雄主义,在日本这种高压社会中会起到一种减压的作用。

中日青少年对日本动漫评价很高,认为中国动漫与日本动漫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不错的动漫作品,如何消除青少年对中国动漫的误解呢?我认为可以从中国文化传承上来探讨。李克强总理提倡创新、提倡一带一路。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不管中日间的历史关系多么复杂,我始终觉得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都有载体去理解日本是怎么生活的。原来不仅有鬼子还有普通人,发现好像自己的一些认知存在片面性。而日本人对中国的认知是,对中国的古代是崇拜的。后来两国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是中国制造,最近是中国游客到日本。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有到了赤壁,跟古代有关的时候才了解。就是说很多日本老百姓一点都不了解中国现代文化,不了解今天有这么多的中国高考生,以及这么多的中国年轻人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中国大量的产品、文化能够在日本普通家庭中进行传播,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详情]

傅羽弘:日本从没有文字到主宰流行文化是有内幕的

日本主动向中国学习但中国倾向被动学习

我们平时在研究室里搞研究,在教室里教课,对成果的展示会有限制,这次能够跟中华网合作“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文化交流”的沙龙,使我们的研究更有社会意义。

顾名思义,跨文化交际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交际,现在随着发展也有跨文化交际学,是针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现在各个国家的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证明,加藤嘉一和浅井悠佑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例子。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会使用语言。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这几年活动在中国的日本人,首先他们都是要通过语言关,我们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加强语言教育,这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跨文化交际实际有两个角度和方向,一个是有需求、进行主动交际,还有一种情形是被动的,比如当初日本向中国学习,呈现一种主动向大陆文化学习的态势,但是近代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呈现一种被动的形式。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交流,是我们两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会体现出一些日本的文化现象,包括林岚老师擅长的动漫、加藤嘉一擅长的社会观察、浅井悠佑做的时尚和流行文化工作以及谢宏宇老师的中日双向交流的工作。

遣唐使充分体现日本主动向中国学习的精神状态

中日文化交流说起来源远流长,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后300年是日本弥生时代,如果从这个时间算是2000多年,如果从书中记载的公元4世纪末也是1700多年,这个过程有一些实际的东西都是文字上的,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200字左右。真正中日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遣唐使,短暂的遣唐使时期,来中国的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留学生是普通人、留学僧是僧侣。我们现在使用留学生这个词,就是日本人创造的词,或者我们想到的日本人创造的一些新词“萌”、“控”,比较有意思。在遣唐使260年中,日本向大陆学习非常广泛,只要是他们认为好的,都学了,包括社制度、社会管理、宗教、雕刻、陶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几个人写的中日关系史有详细的记录,我们中国的学生或者一般人都应该读一读,这里面对遣唐使的描述有很多细节,这是中日关系史中,也是全世界中仅有的案例。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交流学习跟踪了260年,其中也是若干次遣唐使没有成型,经过后期充分对大陆文化进行吸收和咀嚼,最后变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营养,其中在一些在文学上有所反映。

遣唐使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了260多年,在那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的,他们来中国首先是学习文字,只要你能读懂文言文,就能读懂日本的古书。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日本人为了书写方便,除去了汉字的这些符号,最后呈现出了现代的日文形式。刚才加藤嘉一说了一个中日共用文字的形式,我有好多朋友不是学日语的,要到日本旅游,但是担心语言问题,我说只要你认识汉字,到日本基本上没有问题。

在清末的时候,清朝外交官和日本外交官就做语言翻译,那个时期日本人不会说汉语,但是会写汉文。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信号,日语中还保留了很多汉字,随着漫画、小说的普及又创造了一些新词。中国人使用的是汉字的造词功能,比如说这个人“很萌”、“我是个大叔控”、“上班族”。文字是很好的载体,动漫中出现很多这样的东西。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量翻译著作,也都是留学生带回来的,原来古汉语是单音节字为主,现在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基本上都是双音节字。

日本动漫来源于真实生活形成全民消费、终身消费

说到日本漫画,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观念,它是为儿童服务的,后来也有一种意识,它不像中国的小人儿书,它是以动漫为载体的,它不应该局限为儿童、青少年的作品。日本的动漫故事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很多来源于真实的日本生活,比如说蜡笔小新这个熊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要是有这样的孩子,家长会很头疼,包括机器猫。本次的中华网“世界观”文化沙龙的主题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我们把动漫也看成一种日本文化现象,从中也能感受到日本行为,我女儿小时候愿意看,我也陪着她看。我觉得它的画面、房屋、树木、叶子都是非常写实的,有些动漫背景都是虚的,把这个也要作为日本的一个文化现象。

[详情]

加藤嘉一:民间力量是中日未来关系制衡的关键

民间力量是未来关系的关键

加藤嘉一曾经在中国学习生活多年,他表示最近自己在中国不同的地方进行调研,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中国。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当时他表达过这样一句话:国民国家是由国民和国家组成的,国民老百姓、国家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老百姓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至到2012年中日建交已经走过了40年,那么未来的40年怎么走?加藤嘉一认为,这将是国民之间的问题。2016年已经是中日建交之后后40年的第五年,他认为民间的交流对中日未来关系更重要。加藤嘉一表示,近些年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缓和,比如去年将近500万的中国游客到日本,非常幸运的是到现在没有特别严重的冲突现象。他认为,如果没有中日民间人员的往来,没有日本动漫、电视剧对中国民间市场不断地注入和传播,那么中国年轻人对日本的认知是严重失衡的。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也体现了文化交际的一方面,是民间力量的一个体现。民间力量对两国未来关系的制衡很关键。

日本人会忽略新东西执着保护“老东西”

有人说,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智能手机比较落后。加藤嘉一表示,其实这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发生的问题,日本人的缺点其实也是他的优点。尤其在自由思维方式和自己的理解能力下,日本对正在发生的新生代的东西,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很多日本人不选用智能手机,并不是他们觉得原来的手机更好用,而是因为手机没有坏为什么要换新的,或者这个人比较叛逆,很多人开始用智能,他不想跟大家一样。这是日本人的一种活法。

中国的出版业已经市场化,现在是通过电子读书、通过网络方式传播文学,这样会涉及到产权问题。在日本,一开始大家对这种产权问题很谨慎,另一方面他们并不觉得比原来的更好。包括今天的报纸业,很多人还是喜欢“翻”的那种感觉。对于日本人来说还是喜欢翻报纸的那种感觉,更多的原因是日本人对曾经花了很长时间保护下来的东西很执着,但是对新的东西很容易忽略。

[详情]

谢宏宇:中国动漫“步步为营” 竿头直上

日本迷恋中国古代中国爱慕日本现代

谢宏宇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主任,2009年至2016年期间被派驻到日本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本记者站首席记者。在日本期间,他对当地进行采访,然后将日本的文化情况介绍给中国。之前在中国则是做对日外宣工作,将中国的文化和情况介绍给日本受众,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谢宏宇从事中日文化交流推进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

谢宏宇从自身多年的工作中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非常了解,比如日本书店会卖《孔子》、《孙子》、《老子》这类书籍,而且非常畅销。再者,日本人会组织学习会去学习古诗词,因此他们对中国古代非常了解,但是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并不了解。谢宏宇说,曾经有一次去日本一个比较偏僻的县,那里的服务员问他“首尔是中国的吧”。对此谢宏宇记忆深刻,从自己很多经历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现代的中国文化并不了解。反过来讲,中国对日本古代的情况不了解,谢宏宇坦言自己学习了20多年的日语,但是一直没有认真地学习过日本古代的文化,是后来才对日本的相扑慢慢喜欢了。中国人对日本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但是对日本现代的音乐、动漫、电视剧、电影等都比较喜欢,而且非常风靡。

中国动漫“步步为营”竿头直上

谢宏宇同自己的孩子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因为受到孩子的影响才开始看动画片,日本动画片中没有坏人,比如《面包超人》中的坏人并不是品质的坏,是有点小聪明的那种“坏”,而且结局设置也是大团圆。谢宏宇表示,中国国内的动画片完全不一样,比如中国动画里的坏人一定要下地狱,这样的结局设置对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是否合适?

日本动漫产业很发达,谢宏宇告诉我们,在日本如果要去一些动画片的主题公园,必须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而且都是明码实价,不存在乱要价的情况,并且环境非常祥和,对此中国国内的动漫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近年来中国动漫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给谢宏宇印象最深的是《熊出没》,里面的熊大、熊二很形象,语言也很搞笑,所以漫画文化是很包容的。

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时段,中国电视台播放的都是日本动漫,比如《铁臂阿童木》、《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龙珠》、《聪明的一休》等。但是现在中国对日本动漫有了一定的限制,谢宏宇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要扶持自己的国产动画片,如果一味的引进国外动画片,就拿不出自己的产品,对中国动漫会有很大的打击。日本动漫有很多先进的优势,如果中国的动漫市场一味的对他们开放,对中国自己的动漫市场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实力都在不断地提升,各种力量都在发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用动漫的形式进入中国,外国文化的意识形态就会渗透进来,这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详情]

日本迷恋中国古代 中国爱慕日本现代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文化的独特神秘,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与延展。历史是文化的源泉,从古至今,中日文化的交融与借鉴从未间断。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坚持主动学习与借鉴,如今日本文化风靡中国,中国对日本现代爱慕不已。

傅羽弘:日本主动向中国学习而中国倾向被动学习

在沙龙现场,吉林大学教授傅羽弘阐述了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并对中日文化交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跨文化交际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交际,针对相关的一些问题开展研究,现在各个国家的学习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成果。现场他将加藤嘉一和浅井悠佑作为例子,称这两位熟悉中国文化的日本友人就是跨文化成功的例子。傅羽弘说,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会使用语言,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活动在中国的日本人,他们都是要通过语言这道关。所以傅教授建议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加强语言教育,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傅羽弘教授介绍说,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有需求进行主动交际,另一个方向是情形是被动的,就像当初日本向中国学习,正呈现出一种主动向大陆文化学习的态势。但是在近代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呈现了一种被动形势。傅教授表示中日文化交流说起来源远流长,从公元前300年,日本的弥生时代,到现在2000多年。这个过程在一些实际的东西上都是在文字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200字左右,真正的中日文化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遣唐使。傅教授举现代的例子说,一个学习陶瓷的日本留学生为了学习技术,向陶瓷师傅的女儿要QQ号,而后成为了师傅的女婿,也学到了技术。而现在,日本人创造了一些新词比如“萌”、“控”这些词都挺有意思。

林岚:日本主动学习中国文化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东北师大日语系教授林岚为现场观众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她说,在遣唐使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那种坚持与自信,那种精神让人特别震撼,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总是一点一点消化、一点一点发展出来的,这也应该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加藤嘉一:日本对遣唐使非常承认中日交流最根本的是文字

被称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的加藤嘉一也对遣唐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无论是年轻一代的日本人还是当代日本人对那个时候的遣唐使持严肃承认的态度。他说在日本媒体舆论当中,我们对中国最直接的印象是中国游客,去年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大约500万。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多人来日本,加藤嘉一表示,这个原因是复杂的,包括中日关系逐渐回暖,如果从文化中看,古代的时候,日本向中国学习,而今天又有那么多的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这些都能说明中日文化的交流。从古至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之间的交流和信任也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是文字。

浅井悠佑:中国女人会打男人日本女人不会

沙龙现场,浅井悠佑是颜值担当,作为时尚界的日本友人,他对中日文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悠佑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扬州人,对中日文化的了解自然与大家有所不同。他以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解释中日之间的文化异同,他说中国女生会打男人,而且有的中国女生是通过打人的方式来表达喜爱,但这种情况在日本是没有的。

谢宏宇:日本对中国古代情有独钟、中国对日本现代爱慕不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首席记者谢宏宇在日本多年,对中日文化的异同也是感同身受,他说,我个人认为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的东西了解的比较透彻,比如说书店卖的“孔子”、“孙子”、“老子”等的各种书很畅销,日本人会自主的学习古诗词。但是日本有一个现象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的情况不十分了解。谢宏宇举自己看到的一个现象说,在日本的一个县,相当于中国广西那种比较偏僻的地方,他们那里的一个饭店服务员问他首尔是中国的吧?谢宏宇说,反过来说,中国对日本古代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就如林岚老师说,学习日语20多年都没有认真学习过日本的文化,比如说日本相扑,后来我慢慢喜欢了。中国人对日本古代的东西了解的太少,但是日本的现代音乐、动漫、电视剧、电影在中国比较风靡。

[详情]

嘉宾介绍

{title_txt}
傅羽弘:吉林大学教授、吉林省翻译学会会员、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课题组成员。
{title_txt}
林岚:东北师大日语系教授、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两次赴日本国立大学讲学,并与日本学者共同开展日语研究项目。吉林省大学外语研究会副理事长。
{title_txt}
谢宏宇: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主任,作品曾数度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奖项,2009年—2016年派驻日本,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本记者站首席记者。 微博:
{title_txt}
加藤嘉一:毕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座学者、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SFC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等。 微博:
{title_txt}
浅井悠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北卫视《非正式会谈》节目常驻嘉宾代表、2015年1-4月连续受邀成为《男人装》杂志的当家模特。 微博:
{title_txt}
林慧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曾从事过电视、视频节目主持,有丰富的晚会、发布会、论坛等活动主持经验。

往期回顾

该文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华网立场。欢迎评论和合作。

用手机看中华网

用微博看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