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纪录片《极地》:普通藏人,认认真真地活着

2018-01-19 11:12:04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几周以后,曾海若又见了两三个导演,最终决定还是由导演程工拍摄《极地》,自己担任监制。“回想起来,后来再去选择别人是没有必要的,当我第一个想到程工时,其实潜意识已经帮我做出选择。”曾海若说。

在选取拍摄对象上,《极地》的执行导演张祎的记忆中,确定了这样一种筛选逻辑:极端环境下极致的生活方式。此外,剧组共同制定了几个大致的拍摄范围,比如拍摄能分别体现西藏与外界交流、对藏区传统的守护,以及当地年轻人面貌的内容。

摄制组根据此前在西藏拍纪录片积累的资源,以及找作家、学者、旅行家沟通,制定出了约20个初步的拍摄对象。执行导演张祎的记忆中,最初策划的方向还是有点偏向科普性质的纪录片,“人物还有一定的标签性质”。

此外,曾海若和程工都很喜欢法国纪录片《人类》。他们计划借鉴《人类》的形式,拍完每个人物故事以后,再对人物做一个采访,让人物对着镜头诉说他们的愿望与遗憾。这便是《极地》每集最后人物自白的想法的由来。

介入被记录者的生活,启动故事

2015年圣诞节的前一天,30人左右的《极地》摄制组团队飞抵拉萨。此前计划中拍摄的人物,常常因时间等原因不能顺利拍摄。因此,最初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当地的作家、媒体人、诗人,以及有私人关系的朋友,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平均每天见3~5个人。

那曲的一位人类学博士,为他们介绍的第一个拍摄对象:格拉丹东雪山下的安多县,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庄中的一对夫妻。妻子卓玛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她很害怕。父亲迪迪带着小两口在神山下点起桑烟,祈求神山的庇佑。

在拍摄团队工作的同时,有一个4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负责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他们的选择方式,是先按照文化、历史的角度圈定一个群体,再在其中找到最有故事的人,“像藏医、面具、木锁,仅仅是人物的载体,重要的不是载体本身,而是进入载体背后的人物”。

 

云南白族扎染:“布里生花”展新韵

24-09-29 10:40:50云南白族扎染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24-09-25 17:29:18戏曲百戏

《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西游热”

24-09-13 10:04:26《黑神话:悟空》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24-09-10 10:14:41苗族银饰

传承千年文脉 厚植家国情怀

24-09-03 09:53:3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先人们是怎么给动物字定型的?

24-08-27 09:32:27动物定型

吉他赋能文旅发展(深观察)

24-08-19 10:29:29吉他文化,文旅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特邀剧目

24-08-08 11:12:56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

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24-08-05 09:38:00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当“齐天大圣”遇见奥运盛会

24-08-02 09:25:26奥运会,国产动画短片《奔赴热爱》

中国电影迎来“火热”夏季 多题材致敬优秀传统文化

24-07-23 10:13:16中国电影,优秀传统文化

101座博物馆托起“博物馆之城”

24-07-19 10:07:57博物馆之城,太原

谁是史上第一个“吃瓜群众”?

24-07-17 09:24:02夏天,西瓜

“探秘古蜀文明”展览亮相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24-07-05 10:15:24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星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