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俊丰是一个非上海籍的80后,他坦言,自己是通过电视和历史资料这样的第二媒体来认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他也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想做怀旧的事情。“怀旧对来说很无聊。我们也不是排上海,而是在排金宇澄笔下打动我们的那一部分上海,在读原著过程中引起我们情感涟漪的一部分东西。”
两个年代被导演处理成两种对立的风格:“这个戏在1960年代和1990年代有非常大的区别。1960年代非常清淡、美好、童真,质感很轻盈,事件都是非常平淡的,人物对待事件极其小心,人和人是有一定距离的,遇到大问题的时候不直面对抗。1990年代全是很激烈、喧闹的。舞台表现就是灯红酒绿,大开大合的。”
《繁花》刚刚确定话剧版权的时候,金宇澄曾表示不要用上海话,但最后全剧全程用沪语演出。
全程沪语演出,演员大多上海籍
《繁花》刚刚确定话剧版权的时候,金宇澄曾表示不要用上海话、不要用女编剧,但最后全剧不仅用了女编剧,也全程用沪语演出。
对此,马俊丰说,“我觉得一定要用上海话。我读小说前,我没有那么深的上海话基础,但是我读到的就是上海普通话的感觉,深深地扎在我脑海里。所以我觉得说上海话是这部戏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
为此,剧组定调要在演出中使用优雅的上海话,生活化的上海话。据说为了找到会说上海话的演员,制作方在全国范围招募寻觅了一圈。最后,一群80后和90后的年轻演员成为了舞台上的沪生、小毛、阿宝和李李、姝华、银凤。
阿宝爷爷家。
虽然大多是上海籍,但这群年轻的演员们却并不十分擅长说上海话,尤其在舞台上用沪语念台词,其中几个甚至说的是“洋泾浜”上海话。为此,剧组请来了权威的沪语专家钱程多次开展工作坊,纠正演员的沪语发音。演员们也在沪语发音上进行了许多练习,去掉了大部分烟火气十足的尖团音。
为了区分时代感,剧中60年代和90年代的人物在口音上也会存在细微区分。诸如资深老演员张芝华饰演的小毛娘,是1960年代生活在大自鸣钟地区的中老年角色,她的发音在某些时候就有轻微的尖团音。
繁花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