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3)

2019-01-02 11:22:15  曾于里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更大的问题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形式体系背后,似乎缺乏某种哲学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撑。任何电影大师不仅仅是美学形式上的大师,他们也是广泛意义上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电影常一以贯之地对某些普遍性的议题进行探索,比如时间、人类存在、生命意识或社会批判等,这是形式的依附。《路边野餐》里,毕赣的思想依托是他的故乡凯里,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凯里人某种独特生命节奏,可以感受到人生无法把握的孤独和迷离。

故乡从来都是许多大师的出发点。比如福克纳笔下那个邮票大小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鲁迅的未庄,沈从文的湘西,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等等。《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毕赣依旧以凯里为背景,那种生命节奏仍在,但除了梦境,似乎没有更多的什么了,所谓的“和解”,也缺乏足够的情感依据。就像戴锦华说的,“希望它更丰富一点”。正因为单薄,依据我个人的观感,《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不少无效镜头和无效叙事,它或为表达某种重复性的粘稠湿润情绪而存在,或疑是毕赣基本叙事能力的不足所致(比如用特写拍完李鸿其边流泪边吃完一个苹果),或是过分追求长镜头的仪式感的结果(比如罗纮武慢悠悠地从索道滑落)。有人或许会以“梦境、情绪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啊”“电影就是用来体验的”来为毕赣辩驳,但艺术从来就不是现实的刻板复制,没有边界的散漫,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能力不逮的表现。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要捧杀毕赣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毕赣深受影评人喜爱,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的阿彼查邦、塔可夫斯基、安哲、阿巴斯等,似乎将毕赣与这些大师联系起来才能安抚影评人命名和定位的焦虑。但我赞同的是戴锦华老师的论断,不要乱贴标签,戴锦华说,对于毕赣这位充分显露才气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要小心这样捧杀了他。之后戴锦华还谈到,担心很多年轻人发现毕赣的电影在市场上很成功之后,也会学他一样玩长镜头,并标榜自己是艺术电影;艺术电影首先还是需要原创性,而不是投机取巧,我们得成为我们自己,才知道要想表达一些什么。

善哉此言!很多时候,真正困难的并不是表达的形式——它往往还是可被模仿的,而是你想要表达一些什么,你是否能让你的表达具备说服力,你的表达是否有某种来自生命深处独到的人生理解。毕赣在制造影像范围的确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才华,《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足以证明,但就整体的成就而言,窃以为《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如《路边野餐》。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