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认为,“工艺美术艺委会在美协的基础上,它一定不是民间的,一定也不是工艺的,更不是导向性设计的。应该要倡导建立个人风格,发现个人的影响力,发现个人的思想体系和创造体系。
存在问题:
要么对传统简单嫁接
要么一成不变地传承
“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面对急需梳理继承的传统精华,也就是中华几千年的工艺美术的辉煌历史,又要面对日新月异高科技的挑战,在重续中国传统文化文脉的同时,又面对着西方文化强势的冲击,面对经济大潮快速席卷而来的诱惑,又要有手工艺慢工出细活的品质,这是一个令人兴奋而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又是拷问初心的时代,何去何从对于每个手工艺术家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首饰艺术家郭新在研讨会现场的几句推心置腹的话就道出了工艺美术的困境。
而近年一直关注全国各地高校工艺美术教学工作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在看了不少学校的汇报展后,结局却让他“失望”,他说,“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符号的简单挪用,都是非常表象化的,或者另外一类是被传统工艺奉若神明,不做一点改变的传承,这应该是进入博物馆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孙磊更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觉得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出现几个问题,一个是失掉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互动,失掉了物品与人的伙伴关系。”
学术建议:
手工艺或是引导艺术化生存方式的切入点
因此,在新时代如何重续中国传统的优秀工艺传统?如何吸收和借鉴新材料和新工艺进入到传统工艺中?如何激活传统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空间?如何挖掘高校所特有的丰厚的人文文化资源,并融入工艺行业的开发中?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工艺美术探索者的面前。
宋代的丝织、印染工艺,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管理丝织、印染生产的机构相当庞大,分工也很细。少府监所属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等,都是染织生产部门。
手艺人在思考什么?生存,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生产,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生活,让作品物尽其用的载体;生意,保证从业者交流往来的形式。凡此种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关乎技艺,关乎经济,关乎民生。